任正非為什么要多次強調重視基礎學科?11月4日的華為歐洲創新日透露了部分答案。
在位于法國巴黎的羅斯柴爾德公館,面向臺下400多名智庫學者、分析師、合作伙伴,華為公司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強調,華為要從工程、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創新1.0時代,邁向尋求基礎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的創新2.0時代。
當下,用戶快速膨脹的應用欲望與基礎科技突破上的緩慢甚至停滯是每家科技公司都繞不過的坎。用理論創新突破技術瓶頸,正成為整個ICT產業的共識。產業界特別需要摩爾定律2.0,馮·諾伊曼2.0……華為要砸下真金白銀,與學界、工業界一起推動基礎理論和基礎技術的進步。AI財經社獲悉,華為目前每年以20億至30億美元的投入,支持前沿和基礎技術研究。
在這種決心之下,華為創新2.0能為歐洲帶來什么?它又怎么與歐洲共贏?
創新2.0時代
“華為過去30年的成功,是基于客戶需求的工程、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創新的成功。”但徐文偉很快話鋒一轉,提到現在產業界遇到的瓶頸。
如果說華為在無線、光網絡、智能手機領域的商業成功,大量都依賴工程和技術方面的從1到N的創新,當下的華為已經逐漸走入了無人區。
產品的競爭力來自核心技術。華為所在的信息產業,歷經50年的高速發展,在理論和工程上都開始遭遇天花板。1948年發表的香農理論,在70年間一直是通信行業燈塔般的存在,但在5G時代,燈塔的光芒已經趨于極限;驅動ICT發展的摩爾定律,原本CPU性能每年提升1.5倍,但現在只能提升1.1倍。
早在2017年,任正非就已經看到:面向未來,華為感到迷茫,處于迷航中。其實,為了保持技術的領先,華為有60多個基礎技術實驗室,700多數學博士,200多物理和化學博士;全球研發人員8萬多,約占總人數的45%,2018年支出的研發費用達到150億美元(折合1000多億人民幣),在全球所有公司中排在前5位。
盡管投入不菲,華為仍需要思考的是:面向未來的創新如何進行?關于這個問題的思考和布局成為突破瓶頸的關鍵。
按照徐文偉的闡述,華為接下來要實現從0到1的創新,其核心理念是:基于對未來智能社會的假設和愿景,打破制約ICT發展的理論和基礎技術瓶頸。
“假設未來20至30年是一個智能社會,基于此,我們要大膽假設有可能實現的技術途徑有哪些?以及有可能在哪些領域里技術可能會突破?接下來我們在物理、數據、化學和交叉科學領域里,必須有哪些技術上的發明或者突破?有了這樣的產品以后,我們就可以決定哪些技術和大學合作,找什么樣的大學,以及找什么樣的教授。我們資助他們的研究。”徐文偉分享了華為如何利用“邏輯反推”,進行前沿投資布局。比如顯示領域的光場顯示,計算領域的類腦計算、DNA存儲、光計算、傳送領域的可見光通信等,基礎材料和基礎工藝領域的超材料、原子制造等。
歐洲是基礎科學的發源地,華為與客戶和合作伙伴建立了遍及全球的36個聯合創新中心,近一半分布在歐洲。創新2.0時代的華為,將采取支持大學及科研機構的研究、自建實驗室、多路徑技術投資等方式,把工業界的問題、學術界的思想、風險資本的信念整合起來,共同創新。
在歐洲,為歐洲
“華為在歐洲多年,在歐洲,為歐洲,融入歐洲,貢獻歐洲。”早在2005年,徐文偉就作為歐洲地區部總裁,負責歐洲市場的拓展。當年,華為就意識到,作為國際通信設備的主流市場,只有技術領先和創新才能為歐洲市場所選擇。華為在當地最早的創新之一是突破傳統基站的模式,開發了業界第一款分布式基站,解決了歐洲運營商基站站址難找,安裝困難,耗電和運維成本高等一系列難題,很快受到歐洲運營商的廣泛接受。
如今,歐洲成為華為的重點市場之一,而華為的創新和發展也為當地經濟帶來貢獻。牛津經濟研究院經濟影響咨詢歐洲及中東部門主任皮·柯林斯(Pete Collins)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歐洲各國越來越受益于華為的發展。2018年,華為為歐洲GDP貢獻了128億歐元(約合142.85億美元)。這一數值比馬耳他一國的GDP還高,是北歐國家冰島(約合217.1億美元)GDP的65.8%。華為在當地創造了相關的就業崗位達到近17萬個,在當地采購額達到66億歐元,稅收56億歐元。
在華為對歐洲貢獻中,德國成為最佳受益國,前者去年為德國經濟總貢獻28億歐元,創造3.26萬個工作崗位,為政府創收12億歐元稅收。
有了在扎根歐洲將近20年的積累,華為正在歐洲數字化轉型中扮演積極角色。2018年6月,歐盟委員會發布報告《投資未來:歐洲2021-2027數字化轉型》,提到歐洲將推出“數字歐洲計劃”。而華為正通過與歐洲運營商合作部署超高速、低時延的5G網絡,用5G等先進技術聯結歐洲大陸。
歐洲數字經濟智庫IDATE DigiWorld主席François Barrault強調:“5G網絡部署、新一代芯片、新的數據處理軟件將加速數字化進程,AI、物聯網和機器人將激發2020-2025年的數字創新。5G正在對汽車行業、媒體行業、醫療健康、能源、交通物流、生產制造等領域產生巨大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近日歐盟28國完成了對本國5G網絡安全的評估,歐委會發布整體安全風險評估報告,內文不包括禁止華為的內容,也未點名華為構成所謂的“威脅”。在華為歐洲創新日上,一位歐洲議會議員表示:“歐洲的數字主權如果沒有辦法平等地對待每個玩家,就沒有辦法在歐洲市場實現真正的主權。”
在創新2.0時代,學術界是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源頭之一,華為選擇與歐洲的大學、專家、公共機構,在5G算法、AI基礎理論、處理器ISP架構等領域進行合作創新。比如與EURECOM合作的Massive MIMO是5G的關鍵技術之一,獲得了3GPP的驗證并成為國際標準,相關知識產權為雙方共有,目前華為在歐洲的知識產權約80%與合作方共有,或合作方獨享。
華為還贊助300多位當地教授從事研究,且沒有知識產權要求。對此,徐文偉解釋說,“對未來的探索和研究是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所以我們提供了很多支持是不需要任何回報的。對方研究以后寫一篇報告,或者寫一篇論文發表就可以了。有些東西可能會成功,但大部分是不會成功的,這種探索實際上也是為行業進行的探索。”
創新開放生態
這種心態延伸到創新生態上,可以發現華為的創新是開放式的。
比如技術開源。為尊重和支持歐盟的數字主權戰略,華為實施AI、智能計算體系、深度學習體系等面向歐洲開源開放,為歐洲的公司提供創新的平臺和資源;并通過OpenLab的發展,為行業合作構建一個更強大的平臺。開源的底氣來自華為在全球建立的超過16個研發中心、60個基礎技術實驗室,包括材料、散熱、數學、芯片、光技術等,均有積累。
產業層面,華為2016年與客戶和伙伴成立了綠色計算機產業聯盟,共同拓展基于Arm的綠色計算機產業;2018年2月發起并推動成立了跨行業、跨產業的GIO(全球產業組織),共同推動數字化轉型的框架、規范、標準和節奏,從搶蛋糕到做大蛋糕,做大產業空間。“產業的競爭,也是產業聯盟之間的競爭,而產業聯盟必須是開放的、先進的。”
面對廣泛的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訴求,華為的著力點在于幫助全球頂級企業保持領先和競爭力。比如汽車行業,與全球頂級汽車廠商奧迪、戴姆勒、BMW等,探索5G應用,雙方聯合測試的成果,部分已經成為國際通行標準。在制造業領域,華為和庫卡、博世、ABB等企業合作,開發無限、敏捷的按需服務,即下一代數字化工廠。
在醫療健康領域,華為聯合西班牙當地醫療研究機構IIS Aragon及DIVE研究中心,開發了一種新的檢測幼兒視覺的醫療工具Track AI,幫助分析篩查孩童的眼疾,在數字技術的支撐下,經過培訓的父母也能像熟練的醫生一樣,更快、更簡單、更有效的檢測兒童視覺障礙,這將給世界上1900萬個視覺功能障礙兒童帶來福音。
在環境保護領域,華為聯合Rainforest Connection組織,將大量的華為舊手機改造為太陽能雨林監聽設備,變成雨林生態的“耳朵”,通過AI技術,時刻傾聽且識別雨林中的盜伐卡車和電鋸的聲音,幫助國際環保組織更高效地保護地球。據稱,明年,這一技術有可能覆蓋到多個國家的6000平方公里熱帶雨林。
在正在興起的AI浪潮,華為在歐洲投入AI計算產業,幫助廣大企業和個人開發者基于華為昇騰AI系列產品進行技術開發與商業創新。未來5年將投資1億歐元,與產業組織、20萬開發者、500家ISV伙伴、50所研究機構與大學,全面啟動歐洲AI生態計劃。
歐盟在數字化的轉型中,強調數字主權。“數字主權并不意味著數字柏林墻。”徐文偉強調,全球的開放合作,在數字世界更為重要。ICT是產業的數字化底座,華為愿意與歐洲伙伴一起,構建歐洲自主的數字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