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但由于降雨大,通氣能力差,許多酸性土壤會因過量的鐵而中毒。在諸如西非和熱帶亞洲等洪水季節劇烈的國家,這可能對大米等主食的作物產量產生巨大的影響。
8月29日,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主要的鐵耐受性基因調節因子,一種叫做GSNOR的基因。
“這是第一次發現一個基因及其天然變異體對鐵的耐受性,”沃爾夫岡·布希副教授(Wolfgang Busch)說。“這項工作令人興奮,因為我們現在了解了植物如何在壓力大的條件下生長,例如高鐵水平下,這可以幫助我們研究獲得更多的抗性作物。”
在水稻等植物中,土壤鐵水平升高會傷害作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質,降低根系的生長能力,從而直接損害細胞。然而,一些植物似乎對高鐵水平具有內在的耐受性;科學家想要了解其中的原因。
“我們相信這種抗性是有遺傳機制的,但目前還不清楚是哪些基因造成的。”第一作者李寶海(音譯)說,“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利用數百種不同植物的自然變異的力量,研究了對高鐵水平的遺傳適應性。”
科學家們首先測試了一種小型芥菜植物的一些菌株,觀察鐵抗性是否有自然變化。
一些植物確實對鐵的毒性表現出耐受性,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叫做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的方法來定位負責的基因。他們的分析指出,GSNOR基因是使植物和根在鐵環境中生長的關鍵。
研究人員還發現,這種耐鐵機制與一氧化氮的活性有關。
高水平的一氧化氮會降低植物根系對鐵的耐受性,當植物沒有GSNOR基因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GSNOR可能在一氧化氮代謝中起核心作用,并調節植物對細胞應激和損傷的反應能力。
這種一氧化氮機制和GSNOR基因也影響其他植物的耐鐵性,如水稻和豆科植物,表明這種基因及其活性在許多植物中是至關重要的。
布希說:“通過鑒定這種基因及其賦予鐵耐受性的基因變異,我們希望幫助水稻等植物在含鐵水平較高的地區提高對鐵的抵抗力。”
接下來,李將在中國浙江大學開辦自己的實驗室。他計劃在水稻中找出相關的基因變異,并觀察鐵耐性變異能否提高其作物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