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我們看到阿里巴巴及螞蟻金服與外賣行業似乎已經鎖定了。
上周阿里集團剛宣布正式合并餓了么、口碑,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雷鋒網AI金融評論本周一了解到,國內傳來餓了么將早已收購的百度外賣更名為“餓了么精選”的消息;在國外,有印媒報道,印度外賣巨頭Zomato剛剛獲得了螞蟻金服2. 1 億美元融資,而持股比例將超過10%。
顯然的是,阿里一番操作,撬動的不只是大消費市場,還有更廣泛的數字經濟。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內部信也明確寫道,“未來,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將與阿里生態內原有各個板塊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和化學反應。在新零售、會員體系、營銷、物流、金融等領域,圍繞城市生活,都將產生無限的想象空間。”
沒有珊瑚礁,哪來游魚?
創建場景,以場景驅動金融業務,是當前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的共識。場景的功能可總結為風控和獲客。完善的場景,則意味著更低的風險水平,讓秒級線上金融服務成為可能,服務到以往傳統金融機構無法覆蓋的長尾人群,也就是金融數字化;第二意味著更直接、高效的獲客方式。每一個生活場景都可能需要金融服務,需求就在生活場景中,也就是金融生活化。
更進一步的是,有從業者提出了“需求驅動”。AI的發展,讓數據維度越加豐富、成本愈加降低,這樣可以達到不依賴于場景去控制客戶;此外,未來的金融應用入口會細微化、隱形化,擺脫時間、空間的制約,只要有需求,就能隨時調用銀行服務,甚至不一定需要在場景中。畢竟,一個需要金融服務的用戶才是金融服務的根本。
不過,不論是場景驅動還是需求驅動,不變的還是將產品、業務融入用戶生活的方方面面。印尼Fintech公司Gopay創始人Aldi曾做過一個比喻,Fintech發展最關鍵的地方是要,聚集更多的人群,創造生態。“就像珊瑚礁那樣,珊瑚礁越活躍、越有生機,才會有越來越多的魚涌入。”
在這方面,金融科技公司更早踐行了“C端包圍B端”。
比如騰訊在2014年春節憑借“微信紅包”異軍突起,沉淀了大量用戶和數據,再借此發展B端;然后利用支付連接更多場景,比如2015年微信錢包與光大銀行展開水電燃氣等繳費項目合作,個人金融理財平臺逐漸稱規模;現階段,隨著行業趨勢變化和監管要求,騰訊也在推進與金融機構的合作,輸出科技能力。
作為阿里航母級的金融應用,支付寶在2014~2015年間深耕線下,城市服務、生活繳費入駐“便民生活”,60億扶持口碑網,切入本地生活關系鏈。如今支付寶APP中,口碑獨占一個頻道,“便民生活”還開拓了醫療健康、交通卡、發票等更多的服務。

當然,金融機構也緊隨其后。據雷鋒網了解,招行提出了“先App、后賬戶”的用戶新體系,允許客戶在沒有招行賬戶的情況下只通過手機號注冊使用,同時對接第三方支付,“飯票”、“影票”以及其他生活繳費場景都有所開放。據稱,截至今年8月底,兩大App非招行卡綁定用戶數已超過千萬。App 7.0透露的場景邏輯是——以收支、信貸這樣的純金融場景為核心,逐漸往外拓展到社區這類泛金融場景,再到生活場景。
光大的場景策略是以水電煤的繳存為抓手。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市面上存在很多數據接口供應商,但較大部分的水電煤資源都是從光大銀行分發出來的。中國光大銀行電子銀行部副總經理許長智去年的公開演講中提到,微信錢包的水電煤繳費覆蓋了320個城市,每個月環比增長40%,支付寶上大約有60%的繳費項目是光大輸出的。今年上半年,該行還宣布在總行層面正式成立云繳費事業中心,獨立管理和運營。據稱,2017年,光大云繳費平臺包含國內各類水、電、燃氣、手機充值、交通罰沒等繳費項目已超2000余項,用戶達1.46億,交易金額突破880億元,同比增幅超過100%。
行業震蕩
O2O外賣經過數年發展、巨額資金的砸入,已成為當代年輕人重要、高頻的需求。合并外賣品牌,展現了阿里深度整合C端的決心。理想的情況下,將給阿里帶來一波粘性更高、更優質的年輕用戶以及用戶數據,并與阿里生態圈中的其他板塊發生化學反應。
用戶金融價值的深度挖掘集中在螞蟻金服。可以看到,口碑、餓了么一直占據支付寶一個極具優勢的入口,秉持著差異化路線的幾個產品也是致力于“一網打盡”不同的用戶——口碑致力于到店服務,餓了么重在020,原百度外賣主打中高端品牌。而這也將促進支付寶C端金融場景的豐富和用戶粘度的提高;另一方面,用戶龐大的行為數據將進一步豐富對于用戶的畫像,有助于后續信貸、投資理財、智能營銷服務的開展。
那么,阿里一系列舉動,又會對行業產生什么影響?
對于金融機構的影響,應該是多元的,正如一直以來金融科技公司與傳統金融機構間的競合關系。一方面,阿里巴巴大提技術賦能,螞蟻金服近日稱已實現100%開放,除了技術,還包括業務、能力等輸出,比如風控能力、獲客營銷等。因此,隨著螞蟻、支付寶能力的發展,比如基于O2O獲得了更多的用戶數據,也意味其作為平臺方將可能也提供到金融機構。
但在另一方面,切入生活服務的同質化,讓許多銀行在占據先發優勢、用戶體驗更優良的支付寶等互聯網產品面前競爭力薄弱。如果與螞蟻合作,金融機構可能獲得巨大的流量,但相對的品牌形象和認知不能與流量成正比。從用戶側來說,他們看到的只是“螞蟻金服”的“小程序”、“生活服務”,用戶認準的還是螞蟻金服品牌。由此,會延伸到用戶黏性和價值挖掘問題,金融機構對于螞蟻平臺的依賴性明顯會提高。
當然,也有機構認為C端的入口不是問題。據華夏時報報道,光大電子銀行部總經理楊兵兵表示,在電子繳費方面,雖然用戶“無感”,但光大銀行仍然掌握用戶交易數據,包括時間、金額、用途、收款方。他們認為,光大承包了“里”,互聯網公司做的是引流的“皮”。
對于金融科技公司的影響則更多會是壓力。在這邊的陣列中,雖然同是“C端包圍B端”,但是因為各自基因、資源優勢的不同,往往都形成了各異的發展道路。
騰訊在C端的優勢地位不容忽視。2018騰訊半年報顯示,QQ月活用戶雖較較去年同期下降5.5%,但總量8.032億依然讓一眾應用望洋興嘆;微信及WeChat月活躍用戶10.577億,同比增長9.9%。雖然在當前航向產業互聯網的道路上,外界認為騰訊已經失了先機,落后阿里巴巴及螞蟻金服,也有人認為,騰訊的金融科技更多是科技能力的場景連接和變現。但它曾經靠微信紅包等社交優勢,后來者追上,如今與支付寶坐擁大半移動支付市場。
兩強相爭,未來將會更加精彩。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