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ber和滴滴LoGo
北京時間8月2日消息,據科技網站TechCrunch報道,沒人想在亞洲發起一場地面戰爭,即使是Uber。這家財大氣粗的公司本可以在營銷、折扣和司機補貼方面燒掉成堆的現金,與本土招車服務巨頭滴滴出行爭奪市場份額,但是Uber卻投降了。
Uber將中國區業務售予了滴滴,從而換取合并后公司20%的股權,同時滴滴以680億美元的估值對Uber進行10億美元投資。
本質上,Uber認為它無法在中國市場獲得足夠的份額,因為這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與滴滴競爭。Uber認為,帶著合并后公司20%的股權離開是更好的選擇。
甩掉中國市場的燒錢黑洞后,Uber為公開募股上市掃清了道路。如果這筆交易能夠讓Uber集中精力贏下其余的世界,讓出中國市場也并非是真正的損失。這只是Uber為贏得“乘車服務世界大戰”而不得不輸掉的一場戰役而已。
不過Uber中國和滴滴出行合并也并非沒有輸家,那就是中國的招車應用用戶們。
合并后的公司更像是一個按需交通服務的壟斷者,沒有了兩大公司在乘車價格和補貼方面你來我往的競爭,無論是司機還是乘客都不得不接受壟斷者的支配。
相比此前你死我活的競爭時期,滴滴出行以后無需再努力改善其功能,無論是應用界面還是路線算法;它也不再需要為司機們提供誘人的補貼;此外,該公司也不需要再作出讓步,令更多的汽車上路。
中國歷來對本土壟斷者較為寬松,因此不太可能因為反壟斷原因拆分本土商業贏家。
反觀美國,這里有Lyft追著Uber不放,讓Uber時刻保持警醒。
無論是谷歌搜索干擾點評網站Yelp的搜索結果,亦或是Facebook在隱私方面的糟糕做法,我們都可以看出,由一家公司統治的科技領域只會令大眾的權利削弱。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