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6年以來,暴風似乎對構建“生態圈”愈發執著。就在3月,暴風科技公告稱,擬收購甘普科技、立動科技全部股權和吳奇隆的稻草熊影業的60%股權。在“生態”概念的指引下,其意圖通過收購能快速產生IP的公司充實內容平臺,從而為在VR、游戲等新領域擴張奠定基礎。而此舉也令人不得不聯想起剛于去年底發布生態戰略的樂視VR。業界已有暴風預做“樂視第二”的質疑,莫非在VR領域,暴風亦想向樂視看齊?
為彌補內容短板,暴風走上激進收購之路
去年12月,吳奇隆將稻草熊影業20%的股份轉讓給了劉詩詩;而此次收購,暴風為賬面價值僅有3835萬元的稻草熊影業60%股權開出了10.8億元的天價。因此,暴風重資收購影視公司的消息一出,“劉詩詩獲得高額聘禮”的揶揄也隨之流傳開來。
眾所周知的是,暴風科技旗下雖然擁有暴風影音、暴風魔鏡、暴風TV等硬件與平臺,但內容向來是其的短板。此次暴風給予包括“稻草熊”在內的三家企業都超過30倍的增值收購,對于內容的急切渴求可見一斑。有業內人士及專業媒體指出,暴風收購的公司估值虛高,投資者須警惕其利用“生態圈”相關概念炒作的可能。緊接著,深交所也發出問詢函,質疑暴風科技并購估值的合理性。在打造所謂“DT娛樂大平臺”的過程中,暴風表現得頗為激進,而這也掀開了馮鑫構建“偽生態”的冰山一角。
暴風對樂視的效仿,已延展到新興的VR領域
說到生態,擁有完整生態鏈的樂視無疑是圈內的“鼻祖”。基于視頻產業和智能終端,樂視打造出“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生態體系,并在互聯網、內容、大屏、手機、汽車、體育、金融等七大子生態上全面發力,建設成一個開放的閉環生態系統。可以說,樂視在行業內打響了“生態”概念,然而也引發了一批跟風與仿制潮。暴風科技無疑是欲“復制”樂視發展道路最明顯的代表。其對樂視戰略的效仿,也從硬件產品鏈構建、娛樂內容庫打造延展到了新興的VR領域中。
自Facebook以20億美金收購虛擬現實設備制造商Oculus后,全球科技巨頭搶灘VR領域的熱情被全面點燃。暴風魔鏡在這樣的背景下“一腳踹開了虛擬現實的大門”。其的定位十分明確:以低價快速拉升大眾市場占有率和銷售規模,因而也飽受“產品技術含量低”、“商業化進程過于急功近利”的詬病。
在VR戰場,樂視的布局相對較晚,但顯然準備得更加充分。2015年底,樂視VR正式發布宏大的VR生態戰略,延續了其固有且強大的“生態”基因。在設備上,其推出了手機式VR頭盔與樂視VRAPP;在內容端,其憑借與樂視其他子生態——樂視影業、樂視體育、樂視音樂、樂視自制等的緊密協作,以及與大量國內外第三方內容商的合作,打造出涵蓋影視、音樂、體育、旅游、教育、游戲、紀實等各個方面的當前國內最強大的VR內容庫。
在模式上,樂視VR擬動用全生態的力量,把生態閉環開放的模式全面移植到VR行業,用價值鏈垂直整合的理念重塑業界生態。除了自身對于云、源、端的垂直整合,還將實現樂視云、內容平臺、終端和應用面向整個行業的全面開放。
欲在VR端打造“樂視第二”留給暴風的機會不多
對暴風而言,更強調旗下產品、平臺彼此保持獨立性成長,而并未形成統一的鏈條;相較于樂視打造的生態矩陣,暴風的“各自為政”顯然很難發揮出真正的生態力量。“單打獨斗”的策略延伸到VR領域,已經更新到第四代的暴風魔鏡依舊沒有擺脫“技術粗陋”的帽子,再加上內容的薄弱、未與其他暴風產業鏈相融的弊端,使暴風魔鏡的生態之路愈發“艱難”。
而秉承著產業鏈垂直整合優勢,樂視VR將生態的價值挖掘到了極致。除了內容的擴展,在與硬件公司的合作方面也動作頻頻。官方表態稱,不久的將來,樂視還將發布樂視VR一體機產品,樂視VR生態戰略還將朝著更多元、更縱深的方向發展。
可以說,樂視VR與樂視之前擅長的內容產業一脈相承,從而玩轉了“VR生態”這個大概念。而作為行業內較早入局者的暴風,內容建設與產品端互通建設仍未全面打開,其依舊在通過低價的單一定位及收購、整合的手段打造所謂的“生態圈”,勝率究竟有幾成不言而喻。
VR注定將是下一個風口,“生態”的熱潮也仍將持續。若想將二者融會貫通,顯然不是僅依靠“講故事”就能實現的。馮鑫認為其有機會復制一家新樂視出來,然而模式易學,支撐模式的各種根基卻無法直接copy。樂視在VR領域的布局恰如厚積薄發,隨著其在VR+新聞、VR+綜藝方面的突破,樂視VR的生態大戰略逐漸顯露出鋒芒。面對豐滿的理想與骨干的現實,暴風在VR領域欲做“樂視第二”的前景,很有可能將陷入灰暗。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