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閑時間里我們常常吃雞開黑玩得不亦樂乎,但是否有換個角度想過一個問題:為什么游戲會這么吸引人?
然而早些年開始,就有人將游戲里的思維和機制等元素,應用到非游戲的情景中,這被稱為游戲化(gamification)。比如幼兒園里面的課程設計,很多就是基于游戲的設置和獎勵機制,讓小朋友可以一邊玩一邊學習。
游戲化的設計思維,為教育、營銷等領域提供了更加創意和高效的方法。如今,又有人將“游戲化”的思維設計,結合具體的行業應用,最后融合為游戲產品和服務。
這些游戲產品和服務被稱為“功能游戲”,雖然它們有著電子游戲的元素,但并不是為了娛樂而生,而是用于軍事、教育、醫療等垂直領域,讓用戶在使用中達到學習知識、訓練技能、培養情志等非娛樂目的。
可以說,它們是電子游戲突破自身邊界,與行業應用場景跨界融合的一種創新運用。
當游戲與行業應用跨界融合
早在 1994 年,美國海軍陸戰隊就開始將游戲作為軍事訓練的輔助手段,并成立了專門的游戲軍事訓練機構。

(《全光譜戰士》)
《三角洲特種部隊》是美軍早年用來訓練單兵射擊的游戲,后來美軍開始專門開發《美國陸軍》《全光譜戰士》這些游戲來訓練士兵使用武器,以及在軍事的各個場景中的戰術訓練。
雖然游戲無法模擬出真實的戰爭環境,但這些訓練依然可以起到降低訓練成本,輔助提高訓練效率的作用。
功能游戲除了在軍事訓練上頗具成效,也在為科學研究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Foldit》)
2008 年華盛頓大學開發了一款名為《Foldit》的游戲,讓玩家以真實的蛋白質結構為基礎進行解密,通過扭轉多肽鏈來找到熱力學中最穩定、能量最低的三維結構。而來自世界各地的的玩家在僅僅三周內,就幫助科學家破解了逆轉錄病毒蛋白酶的結構。
負責該項實驗的學者貝克說:
在《Foldit》的玩家取得突破之前,逆轉錄酶 (M-PMV) 的結構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這是我知道的第一次有游戲玩家解決了科學界一個老大難問題。
知道這個酶的結構,可以幫助我們設計新的抗反轉錄病毒的藥物,它將用于艾滋病、癌癥和帕金森癥的研究。

(《Mozak》)
此外,還有讓玩家參與搭建神經元結構,為機器學習提供訓練數據的《Mozak》;讓玩家繪制視網膜神經元網絡圖,幫助科學家解開眼科研究難題的游戲《EyeWire》;《量子移動》(Quantum Moves),將游戲眾包研發模式從蛋白質折疊拓展到量子物理研究上的功能游戲,一經推出就收到世界各地近 150,000 個玩家的 800 萬游戲數據。
這些功能游戲讓并不具備高深專業知識的公眾玩家興致勃勃地參與科研,也解決了一些學者在研究中所遇到的人力不足的難題。

有調查顯示,功能游戲中占比最大的類別是教育類,其中超過半數應用在中小學教育(簡稱 K12)領域。

在 App Store 中,我們也可以找到不少專為兒童設計開發的教育游戲。以出品了多個優質自然教育 App 的 Tinyboy 工作室為例,他們在《珊瑚礁》這個 app 中,是通過讓兒童在游戲里自己種植海草,搭建螃蟹產卵的場所,一步步打造出海洋生態系統。
然而對于不少 8090 后而言,金山打字通那一款警察抓小偷的游戲,可能是我們較早接觸到的功能游戲,這款打字游戲曾經讓我學會記住鍵盤上各個字母的位置,也學會各個手指所負責的鍵位。
功能游戲是一場游戲力的跨界
在國內,移動端的功能游戲也開始逐漸出現在公眾眼前。比如由 tag Design 團隊開發的《榫接卯和》,能夠讓玩家在游戲中了解傳統木工制作的結構特點和歷史。

這個團隊的另一款游戲《折扇》,可以從選材開始,通過完成一個個游戲關卡,參與制作一把傳統的扇子。對于不少玩家而言,這是他們第一次通過游戲,發現了傳統工藝的魅力。
雖然功能游戲相比商業游戲,依然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品類,但公眾對功能游戲的需求卻十分強烈。

教育類的功能游戲,可以寓教于樂,高效傳遞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積極性;大量商業企業也在使用功能游戲,為員工提供專業技能培訓,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運營成本;醫療領域的功能游戲,讓人們模擬體驗醫生的角色,從而在往后的就診中做到換位思考,緩解醫患關系……這些都是游戲與更多領域跨界融合后,所產生的正向游戲力。
騰訊研究院在去年年底發布的報告顯示,功能游戲在 2015-2020 年間將以 16.38% 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發展。
全球應用游戲峰會在 2014 年到 2017 年間發布的 130 款獲獎游戲中,美國獨占了 90 款,其獲獎數量是英國的 7 倍,緊隨其后的還有荷蘭、丹麥、挪威等歐洲國家。相比美國在全球功能游戲上占據領先地位,歐洲位居第二,中國仍處于功能游戲的起步階段。
與此同時,2017 年《中國游戲產業報告》的數據顯示,國內商業游戲的增速開始回落,移動游戲依然高速發展,爭奪國民注意力和空閑時間的東西越來越多。
隨著移動游戲市場的成熟和游戲用戶消費觀念的升級,用戶對游戲也開始有更高的要求。
小而美或者小而實用的功能游戲,將拓展現有游戲產業的邊際,用更具創意的方式,服務更多垂直領域的人群,協助解決更多不同群體的需求。
騰訊在功能游戲上有什么打算?
4 月 23 日,騰訊在 UP 2018 新文創生態大會上宣布,將在傳統文化、前沿探索、理工鍛煉、科學普及、親子互動這五個類別布局功能游戲。

(《紙境奇緣》)
在 UP 2018 騰訊新文創生態大會上,騰訊游戲還發布了四款新的功能游戲,分別是:
《紙境奇緣》:一款充滿冒險氣氛的打字游戲,玩家扮演“繆斯”,幫助一個沒有靈感的作家完成作品,游戲的開始是一張白紙,隨著游戲的進行靈感涌現,整個世界將越來越精美繁大;《坎巴拉太空計劃》:一款自由度較高的沙盤風格航空航天模擬游戲,玩家扮演 Kerbal 航天航空工作者,通過設計、建造并發射自己的航天器,探索整個行星系;《腫瘤醫生》:一款癌癥治療模擬游戲,玩家扮演腫瘤醫生,根據患者的免疫力、體力等具體情況,制定放療、化療、手術等治療策略;《尼山薩滿》:一款以北方少數民族薩滿文化為題材的節奏類游戲(仍在研發中),由騰訊學院和 NEXT 共同孵化,主創均為騰訊學院“開普勒計劃”培養的校招應屆生
《腫瘤醫生》的手游制作人胡晚至說:
我們希望以足夠的科學性來模擬腫瘤的發展和治療,并且同時讓玩家感受到醫生、患者、家屬三方面的情緒發展,最終獲得一些啟示。
在老齡化壓力越來越大、慢性病逐漸高發的社會中,健康醫療領域的資源依然稀缺。因此游戲與健康醫療的結合,將為這個垂直領域帶來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加拿大的神經學家 Adam Gazzaley 就曾經開發過一個名為《NeuroRacer》的游戲,用于幫助老年人減緩阿茲海默癥帶來的行動遲緩癥狀。

而像《腫瘤醫生》這樣的游戲產品,不僅能夠幫助病人擁有正向的情緒,還可以幫助緩解醫患關系。
其他的功能游戲,比如《尼山薩滿》也將幫助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播,《紙境奇緣》可以讓玩家在瑰麗的文字世界中體會到語言的美妙。早前發布的《歐式幾何》,是一款使用尺規作圖進行幾何解謎的游戲,能夠幫助玩家鍛煉數學能力和邏輯思維。

(《坎巴拉太空計劃》)
騰訊游戲副總裁高莉認為:
游戲的本質是一種思維策略,擁有明晰的目標,及時的激勵反饋和互動協同的機制。如果將這種思維方式,應用在各行業場景中,將打開一個全新的視角。
騰訊游戲還表示,現已投入市場、技術、評估、運營等多支團隊來支持功能游戲。同時還將與 GMU 大學、弗吉尼亞州功能游戲孵化基地、北京大學,在功能游戲的平臺搭建、課程開發、人才培養和學位設置方面展開合作,探索游戲的正向社會價值。
可以說,他們除了想要引進和推廣更多優秀的功能游戲產品,也計劃搭建國內功能游戲交流平臺,營造中國功能游戲生態圈。騰訊在商業游戲行業,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生態整合經驗,而微信和 QQ 這些社交平臺所連接的用戶、行業和開發者,將為功能游戲提供快速發展的土壤。

在今年的騰訊新文創生態大會上,騰訊游戲還發布了全新的品牌愿景,“探索游戲更多可能”。而作為游戲力跨界的功能游戲,它將不僅擴寬騰訊自身在游戲里的邊界,也為各個垂直領域中人們所遇到的問題,提供了多元、創新、趣味的解決方案和可能性。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