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今涇
美國人過去幾年搭乘公共交通的次數變少了。紐約地鐵一直非常繁忙,但2017年2月,紐約城市交通局公開的數據顯示,地鐵系統搭乘人數自2009年起首次下跌。沒有幾個城市例外。
有一些原因可以解釋數字上的變化。City Lab發表在2017年2月的一篇報道提出了至少三點:首先,更多人擁有了私家車,油價下降。這是交通學者David Levinson的觀點,他還指出,城市越來越大,持續“郊區化”,以至于人們不管去工作還是周末出去玩都更喜歡自己開車。外來移民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仰賴公共交通,現在他們開上了車,也搬離了市中心。
其次,不能把這些數字簡單地總結為人們正在拋棄公共交通工具。因為公交和地鐵的數據常常是此消彼長的。芝加哥交通運輸局的數據顯示,公交乘客數從2008年到2016年下降了20%,但同時,搭乘地鐵的人數增加,而且兩者差不多可以抵消。
第三個時常被提及的原因是,網約車搶走了乘客,它的出現不只影響了出租車的生意,還影響了原有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Uber和Lyft離開奧斯丁后,公共交通的搭乘人數上漲了1%。但漲幅之小,讓兩者的關聯性存疑。
發表在《城市經濟學》雜志11月刊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要清楚地呈現網約車對城市交通的改變不是件容易的事。這篇論文在摘要部分就指出,Uber如何影響公共交通的乘客數量是一個和全球城市都相關的政策問題。
三位經濟學家Jonathan D.Hall(和Uber首席經濟學家重名)、Craig Palsson、Joseph Price通過對2004年到2015年全美交通運輸數據庫的分析,發現在一些城市,網約車平臺會增加人們搭載某些公共交通的次數。換句話說,影響到底如何與城市的人口數量、搭乘公共交通搭乘的人口數有關,也不是所有的交通工具和路線受到的影響都是類似的。
具體來說,人口越多的大城市,Uber會促使人們搭乘更多的公共交通。而那些本來搭乘人數較少的交通工具和路線會受益最多。這可能是因為Uber彌補了這些交通工具在路線、時段設置和舒適度上的缺陷。
而對于小城市,和本就爆滿的交通工具來說,Uber確實讓公共交通的乘客數量減少。Uber給城市交通帶來的改變還包括,可能會把公交車的乘客導向地鐵,或者相反。
但總的來說,在Uber進入一座城市兩年后,公共交通的搭乘人次上升了5%。
研究最后總結認為,網約車和公共交通的搭配可以基本解決所有的出行需求,這意味著人們可能不再需要私家車,或者一家人只需要一輛私家車。在強調可持續的語境下,私家車成了兩者共同的敵人,Uber的競爭對手變成共享單車之類的“接駁”工具,搭配公共交通工具使用。
這項研究某種程度上也支持了Uber所謂的“最后一公里”理論,這家網約車平臺一直宣稱希望能減輕出行為城市帶來的負擔,并解決城市最后一公里的交通問題。2015年,Uber開始和幾個城市公共交通運輸機構討論合作的可能。
不過,目前看來“合作”有限,有時只是營銷上的資源置換,比方說Uber在一款交通App上做廣告,同時為使用App的乘客提供Uber優惠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