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應該怎樣變革?
這是自2017年以來,中國互聯網行業里,被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
有人說,騰訊沒有夢想。也有人說,騰訊需要反思。更有人說,騰訊創新不足。還有人說,騰訊的架構需要調整。
這些說法,有的客觀,有的偏激,未可盡信。
但隨著馬化騰在2017年底的騰訊員工大會上直言“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內部組織架構”,所有人就明白,這家隨便跺跺腳,都會讓整個互聯網世界抖三抖的數字巨頭,確實已經走到了再次轉型的十字路口。
懸念只在于,它將去向何方。
如今,經過近一年時間醞釀,這個問題終于有了準確答案。
9月30日,騰訊啟動第三次機構調整,將原有的七個事業群,調整為六個事業群,其中包括兩個新成立的事業群: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

10月31日,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公開發表《給合作伙伴的一封信》,明確表示移動互聯網的主戰場,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互聯網,向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方向發展。而騰訊也將“扎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
11月1日,在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詳細闡釋了兩網融合發展的詳細路線圖。未來,騰訊將在連接人、連接數字內容、連接服務的基礎上,推動實現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的升級。

至此,“下半場”揭幕,新進化啟動。
每一次進化,都是一場冒險。在以ToB(面向企業用戶)、2G(面向政府及公用事業用戶)為主的產業互聯網市場,騰訊能否如愿打開局面?
下面講一些個人觀點理解,拋磚引玉,不對之處,敬請拍磚。
【1 】騰訊為什么選擇產業互聯網作為主航道?
這個問題無須過多解釋,只需要兩句話,就可以概括:
馬化騰:“沒有產業互聯網支撐的消費互聯網,只會是一個空中樓閣。”
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如果說,過去20年,互聯網的重要進步集中在ToC領域;那么未來20年,互聯網的重要發展將來自于ToB領域。”
需要補充的,是下面兩點:
(1)產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并不是相互孤立或對立,而是一個彼此關聯,相互協作的完整生態。
甚至,產業互聯網就是消費互聯網結合了新技術,將數字創新下沉到各個垂直領域的生產制造、供應鏈等核心地帶,最終與傳統產業實現深度融合的產物。
這也意味著,在實際的競爭中,消費互聯網的資源,可以轉化為產業互聯網的優勢;而產業互聯網的發展也將反哺消費互聯網的業務升級。
(2)正在直面類似變革的,遠不僅僅是騰訊一家。
阿里巴巴發力“五新”,百度All in AI,京東要做基礎設施,美團要做Food+Platform……無論是BAT還是更多互聯網巨頭,整個中國互聯網行業,都正處在一個劇烈的轉型期。
隨著人口紅利殆盡,流量增長放緩,移動互聯網的增長黃金期已經終結,越來越趨向更激烈殘酷的零和競爭,大公司們迫切需要找到一片足以承載自身持續增長的新藍海。
它們有的著眼于新技術,有的著眼于新產業,有的著眼于新市場,但歸根結底,都是在朝著同一個方向奔跑。
甚至于,從硬件到軟件,從通信到互聯網,從運營商到設備商,過去曾經分散在不同領域、不同環節的整個信息科技行業,都將在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過程中,不同程度地會師。
【2】“下半場”這場仗,騰訊準備怎么打?
在我的理解,大抵就是一攻一守。
守消費互聯網,攻產業互聯網。
這里之所以說是守,因為消費互聯網本來就是騰訊的優勢市場。但事實上,守肯定是守不住的,更準確地來說,騰訊其實是在以攻為守,比如在視頻、年輕文化、生態合作等領域,騰訊在此次合作伙伴大會上,都有更積極的產品和策略。
湯道生說,未來,騰訊將主要關注三個趨勢:
(1)內容消費升級帶來的內容精品化。
(2)用新技術推動文創門檻的降低。
(3)社交、工具等平臺與內容平臺的融合。
顯然,這也將是騰訊的發力點。
用湯道生的話來說,騰訊的目標將是:為用戶提供更加生動、個性化和富有品質的內容。
通過機構調整,騰訊已經將騰訊云、互聯網+、智慧零售、教育、醫療、安全和LBS等行業解決方案,集中整合進了CSIG,作為其攻略產業互聯網的主力軍。
而在產業互聯網領域,騰訊將“決心集全公司之力,迎接產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據湯道生透露,騰訊至少會在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行動:
(1)深耕垂直行業,在智慧零售、醫療、教育、出行、制造、智慧城市等領域,扮演好“數字化助手”。
一方面,要打造出完整化、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提升數字化應用的便利性和操作性;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對行業的深度認知,成為合作伙伴的定制化“數字顧問”。
(2)強化騰訊云的平臺能力,推出“云啟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分別從資本、資源、技術、能力落地和商機五個方面,與合作伙伴展開合作,共同推進產業互聯網的發展。
(3)圍繞AI、安全、音視頻與量子計算等領域建立的前沿技術實驗室,也將繼續深化對重點產業的支持與落地。
不過,以上都只是騰訊產業互聯網戰略布局的起步,而遠非全部。
可以預期,接下來CSIG乃至騰訊的其他部門,都還會有更多的策略陸續出臺。
當然,無論怎樣摸石頭過河,它們都會圍繞一個清晰的目標來展開。
在公開信里,馬化騰已經講清楚了前進的大方向:
騰訊要做好“連接器”,為各行各業進入“數字世界”提供最豐富的“數字接口”;還要做好“工具箱”,提供最完備的“數字工具”;更要做好“生態共建者”,與各行各業合作伙伴一起共建“數字生態共同體”。
一句話總結,繼續開放合作,繼續做生態。
【3】為什么騰訊云沒有成為單獨的事業群?
其實,這是一個已經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前幾天,在接受界面記者林騰的采訪時,湯道生已經回答過。
他的答案是:云基礎設施只是騰訊產業互聯網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云本身就分為IaaS, PaaS和SaaS,再往 上還有多種產品的整合。而很多行業客戶既需要騰訊云團隊提供的基礎設施,也同時需要智慧零售團隊提供的SaaS服務。
所以,將云業務和其他ToB業務合并為CSIG,而不是讓它們獨立,是一個以行業客戶的需求為中心做的調整,一個更進步的組織形式。
之所以把這個問題再次單獨拎出來,是因為在很多人眼中,產業互聯網與ToB是劃等號的,而ToB跟云又劃了一個等號。
所以,他們往往是把云市場的市場份額作為唯一的標尺,簡單粗暴地直接用它來衡量和評價一家公司的產業互聯網能力。
但實際上,產業互聯網又哪里是一個“云”字,就可以簡單概括?
除了云,產業互聯網還將會是物聯網、下一代通信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乃至更多技術的集大成者。
產業互聯網的實現,并不僅僅是讓各個產業“上云”,而要讓它們從供應、倉儲、物流、銷售、管理到其他各個業務流程,都完成數字化的轉型升級,從而變身為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智慧產業,實現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大幅提升。
而且,用馬化騰的話來說,消費互聯網是“消費端”的智慧連接,產業互聯網是“供給端”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顯然,它們之間也在相互影響。
傳統企業要盡快打通從生產制造到消費服務的價值鏈,要實現從智慧零售到智能制造、從消費到產業(CToB)的生態協同,就不能僅僅滿足于一個完整的傳統產業鏈,更需要與互聯網公司進行跨界融合,真正觸達海量用戶,并實現硬件、軟件與服務三位一體的生態化能力。
“沒有消費互聯網助力的產業互聯網,就像一條無法與大海連通的河流,可能在沙漠中日漸干涸。”馬化騰說。
而騰訊正是要做這樣一條河,將它在消費互聯網的積累,轉化為產業互聯網的優勢。
“產業互聯網不僅僅是ToB、ToG的,歸根結底也是ToC的。CSIG也不僅僅是To B的事業群,不僅僅是一個云的事業群。”湯道生說。
所以,我們需要以更全面的視角,來考量下一個問題。
【4】在產業互聯網方面,騰訊到底有多大的實力?
很多人一直在質疑,以消費互聯網2C業務起家的騰訊,能不能做好產業互聯網的ToB業務。
但其實,世界上并沒有一成不變。
過去幾年來,騰訊云包括服務器、存儲、數據庫等在內的基礎產品,能力和性能,一直在呈現幾何級增長。
據騰訊副總裁、騰訊云總裁邱躍鵬透露,僅僅是今年上半年,騰訊的云服務器產品CVM單臺創建耗時就從1分鐘提升到了10秒,并發吞吐能力從500臺每分鐘提升到5000臺每分鐘;虛擬機產品和SSD云盤性能提升了8倍;存儲產品QPS每秒請求數超過10倍;自研內存數據庫的集群性能也突破了千萬QPS……
在現實中,騰訊已經利用自身技術,為很多政府和傳統行業帶來巨大的變化。
在廣東,騰訊給廣東省數字政府建設打造的粵省事小程序,通過“實人+實名”身份認證核驗,無需重復注冊,即可通辦所有上線民生服務。小程序上線當天訪問量就超過1000萬,比原有網上辦事大廳一年的訪問量都高。
在江蘇,騰訊與江蘇消防部門合作,在2千多家重點企業,建立了6百萬個實時監測點,幫助企業減少了1/3的火災。
在云南,128個A級景區中已經有117家景區可通過APP,實現線上30秒購票,線下1秒鐘刷臉或掃碼快速入園,從入住酒店、旅游導航、智能講解、到意見投放……游客只需要帶著一部手機,就可以暢游云南。
在醫療業,騰訊覓影已經上線全國100余家三甲醫院,輔助醫生閱讀影像超1億張,服務超百萬患者,提示高風險病變15萬例。過去,醫生要篩查結直腸腫瘤,對息肉性質的分析一般需要20-30分鐘,而現在,騰訊覓影0.1秒內就能對病變定位,并反饋初步結論。
在金融業,騰訊目前已服務超過6000家的金融客戶,包括超過150多家銀行,數十家券商、交易所和保險公司,以及數量眾多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國內這幾年新籌建的保險公司,已經有90%都構建在騰訊金融云上。
在交通業,全國已經有5000多萬用戶,通過騰訊的乘車碼服務,在100多座城市獲得便捷的BRT、公交、地鐵、索道、輪渡等公交智能場景服務。
在制造業,華星光電利用騰訊的AI圖像檢測技術做面板質檢,耗時是以前人工的1/100,準確率也提高到了90%以上,遠遠超過了人工水平。整個生產周期縮短了近40%,每年節省成本超過2900萬元。
過去兩年,已經有超過80%的中國500強企業使用企業微信。150萬家公司通過企業微信處理了超過10億份文件。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有362個城市的5億市民使用微信城市服務,足不出戶就可以體驗超過1萬項在線政務服務。
類似的案例,早已數不勝數。
更不用說,每天都有超過10億微信用戶和超過8億QQ用戶,通過騰訊的即時通訊工具,和自己的朋友進行數百億次溝通;全球200多個國家的超過10億用戶,通過騰訊位置服務發起超過600億次的定位請求……
目前,騰訊AI開放平臺已開放100余項AI技術能力,日均調用次數過億,累計調用超過百億次。
前不久,騰訊首次成立了“技術委員會”,將聯合騰訊圍繞安全、大數據、量子計算、AI、5G等領域建立的前沿實驗室,與企業、高校深入合作,一起打造科技實驗室“云啟研究院”,統一對外輸出技術,助力“產學研”落地。
而在騰 訊開放生態中,更已經有超過2000萬行業伙伴,獲取超數百億元分成。
依托這樣一個無比龐大的生態體系:騰訊不但能為傳統產業提供基礎工具和能力的“食材”;還能快速響應個性化需求,將不同食材搭配起來“炒菜”;甚至提供一整套的“宴席”–多樣化、系統化、安全可控的商業解決方案(BaaS, 即Business as a Service)。
只有了解了這些,我們才能真正看清,騰訊在產業互聯網的數字化服務潛能和差異化優勢,其實遠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大。
從本質上來說,騰訊將要做的產業互聯網,將跳出單一的ToB或是2C模式,而是一個將它們徹底融匯打通,相互促進發展的,真正端到端的一個完整商業體系,最終幫助企業和消費者共同實現價值的最大化。
而具體到與產業互聯網伙伴的合作,用湯道生的話來說,騰訊也將是以“CToB”的方式連接智能產業,服務產業、也服務于人。
簡單來說,就是騰訊利用服務C端用戶的經驗和資源,幫助B端伙伴實現生產制造與消費服務的價值鏈打通與數字化升級,構建起智能產業新生態。
【5】那么,騰訊做產業互聯網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我認為,是從2C到ToB,兩種不同商業模式的沖突。
中小企業和個人用戶大都會使用成本更低的的成熟產品與標準化服務,所以更容易實現快速響應和高速迭代,也不需要騰訊為之進行內部的大規模協作,產品的開發雖然源于用戶需求,但在實際的開發過程中,也更多是由開發者來主導推動。
但對于大企業和政府來說,往往更需要定制化的系統開發和維護服務,開發項目大多都是由客戶直接提出需求并主導推進,在開發和落地執行的過程中,往往也需要騰訊多個業務部門的通力協同。
從立項、預算、招標、實施、需求澄清、實現、測試、試運行到正式上線,也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可能一個項目還沒做完,幾個月甚至一年就過去了。
正如前文所說,產業互聯網雖然是由CSIG來主導推動,但它背后其實關聯的是整個騰訊的所有業務生態。
“就算我們把所有的力量都加進來,也未必能覆蓋客戶所有的需求。”湯道生說。
這也是為什么,擁抱產業互聯網不是CSIG的部門級業務,而是整個騰訊的戰略所向。
所以我們也看到,同樣是在《界面》的專訪中,湯道生明確表示,CSIG會不會像騰訊以前的業務一樣,實行“賽馬機制”。
其原因在于,ToB的產品和服務更多是滿足傳統企業的需求,對“賽馬機制”的需求度已經大大降低。
反而是騰訊需要有CSIG這樣一個統一的部門,來收束為企業的服務窗口,才能避免讓企業和政府合作伙伴在和騰訊合作時,才不會為了和騰訊的哪個部門、哪個團隊展開合作而感到困惑。
如果說,賽馬體制下的消費互聯網產品創新是以騰訊自己為中心,那么,在產業互聯網上,產品的創新將變成以客戶為中,騰訊從CSIG到其他部門,所做的一系列事情,都是圍繞行業客戶來展開,看他們需要什么,再自己全力以赴。
【6】騰訊為什么不做“數據中臺”?
最近一段時間,“中臺”已經成為新的產業熱詞。
為什么會有這個趨勢?
我的理解是,過去2C的業務更偏向于標準化,ToB的業務更偏向于定制化,兩個業務之間涇渭分明,對于將通用能力模塊化,實現方便復用的“中臺”模式,并沒有規模需求。
但現在,產業互聯網的大勢將興,將帶動更多的企業網絡化和智能化,以及更多騰訊這樣的ToB/2C/2G業務的全面融合。
所以我們看到,容器云平臺的快速發展,看到各個領域的大公司,紛紛轉向中臺模式。
同樣,騰訊雖然也在技術、內容等業務環節強化了中臺力量。比如將過去就分散在SNG、MIG、CDG、TEG等多個事業部的智慧產業服務,都統一并入了CSIG,簡化了內部管理協作和外部輸出合作。
但在數據問題上,它卻表現出了截然相反的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公司紛紛不遺余力爭奪數據同時,圍繞數據隱私這一問題,正在出現越來越多的紛爭。歐盟出臺了史上最嚴的數據保護法案,前幾天蒂姆庫克也以極為激烈的語氣,表達了對數據隱私的憂慮。
同時,從線上走到線下,從互聯網走到傳統行業,也并不是一個單向的改造過程。
每個行業、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現實環境與差異之處,以及早已固化的成熟運行制度,互聯網與它們的融合,只有互聯網自己先融入進去,結合實際情況,找到核心痛點,一步步因勢利導,才能完成最后的優勢整合。
這也是為什么過去這么多年來,消費互聯網發展一日千里,產業互聯網卻始終步履緩慢的核心原因。
不過,隨著市場與技術的發展,形勢正在逐漸改觀。信息科技行業的解決方案越來越系統完整而且高效,傳統產業也有了更迫切的轉型升級需求。
但無論如何融合,用戶數據資源依然可能會是產業互聯網發展過程中,最大的一道門檻。無論是出于用戶隱私保護,還是自身利益保護,傳統企業都很難容忍科技公司完成對自身的數據吸納。
在這方面,騰訊對數據的克制,并不是一件壞事。
【7】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騰訊的這場轉型?
這是最后一個問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
11月4日,央視《對話》欄目邀請了包括馬化騰在內的5位民營企業家,一起探討民營經濟的運營歷程。
在現場的對話中,馬化騰說表示,互聯網已經進入深水區和無人區,很多平臺化經濟都已經到了一定規模,但監管、政策卻并沒有跟上。而且互聯網產業非常跨界,涉及了幾乎所有部委,他也因此非常焦慮。
這正是中國互聯網產業在當前階段,最重要的問題。
如同馬化騰所說,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最需要感謝的,正是改革開放給予的巨大包容和創新空間。
那么,當互聯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成為中國文化發展的軟實力,甚至成為“水電氣”一樣的社會基礎設施之時,大家又應該如何承擔責任,回饋社會,助力改革?
在節目現場,馬化騰念了一封短信。
信的名字,叫做《致未來》。
他在信里說,站在現在看未來,數字經濟必將成為中國領先全球,率先打開第四次工業革命之門的鑰匙。我們也必須長期投入基礎研究,鼓勵科學探索,布局前沿科技。
而騰訊,也正在積極響應數字中國戰略,致力成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
“李董(指另一位節目嘉賓,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科技雜談注)說,你們想互聯網化,其實,我們是想把技術產業化。”馬化騰說。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他為什么要在知乎上發出那個引發熱議的提問:
“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技突破會影響互聯網科技產業?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回頭來看,這兩個問題,不僅貼合了騰訊自身的戰略,更是站在現在看未來,未來互聯網公司的社會價值之問。
所以,當主持人問他,下一個四十年,甚至更長久的未來,會用什么樣的方式,去創造新未來、新世界的時候,他的回答只有簡單的兩句話:
(1)扎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
(2)跟各個產業中的佼佼者充分合作學習。
在10月31日的公開信里,馬化騰最后說,“騰訊并不是要到各行各業的跑道上去賽跑爭冠軍,而是要立足做好’助手’,幫助實體產業在各自的賽道上成長出更多的世界冠軍。”
這并不是一句客氣話,而是他在取舍之間的底線與智慧,也是下一個二十年,騰訊的機遇和使命。
特別提醒:本網信息來自于互聯網,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