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26日,KubeCon+CloudNativeCon+Open Source Summit(以下簡稱“KubeCon2019”)2019中國站在上海召開,現場集結了來自海內外的技術專家、學者等共論云原生的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自2018年起,由CNCF發起的云原生領域全球最大的技術峰會之一的KubeCon,將觸角深入至歐洲、亞洲、北美洲等地區,打造了一場云原生技術盛宴,把全球技術發燒友和最終用戶聯接到了一起。
作為KubeCon2019中國站最高級別也是唯一的戰略贊助商,華為云出席本次大會,并于6月26日,由華為云PaaS產品部總經理廖振欽發表了《華為|云邊端芯,助力Cloud Native全面發展》主題演講。廖振欽首先對云原生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認為云原生將重點在:“邊緣、多云、智能、異構”四個方向加速發展,并分享了華為云在云原生技術領域的實踐,最后重磅發布了KubeEdge1.0版本,并宣布開源容器批量調度領域的全新開源項目Volcano,引發業界關注。

華為云PaaS產品部總經理廖振欽
端邊云全面協同,構建從云到端“最后一公里”計算能力
如今,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相互融合,激發了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變革的潛能,毋庸置疑,云原生已經成為數字化轉型取代傳統應用的重要技術驅動力。在這一過程中,云計算發展呈現出“計算從云擴展到邊、跨越多云的大規模計算、AI加速計算多樣化”三大特點,而邊緣、多云、智能和異構便成為云原生發展趨勢的四大關鍵詞。
事實上,面向邊緣場景,去年11月,華為云就在KubeCon 2018期間,開源了智能邊緣框架技術KubeEdge。今年3月,CNCF基金會及技術委員會全體一致同意開源智能邊緣項目KubeEdge加入CNCF社區,成為CNCF在智能邊緣領域的首個正式項目。
時隔八個月,經過實際項目打磨,華為云在KubeCon2019大會上,正式發布智能邊緣計算項目里程碑版本 KubeEdge 1.0。該版本除了在應用自動部署、支持GPU/NPU異構、輕量化方面有了進一步優化外,還全面支持端、邊、云協同、服務網格通信能力,并大幅提升了性能和節點管理規模。依托KubeEdge原生開源邊緣計算平臺,邊緣計算將云端計算能力延伸到靠近終端設備的邊緣節點,實現了從云到端“最后一公里”的邊緣計算資源遠程管控、數據處理、分析決策、智能化等。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工程質檢、OCR、人臉識別、駕駛行為分析等邊緣場景。
廖振欽表示,華為云在云原生CloudNative以及智能邊緣領域早已耕耘多年,KubeEdge就是源自華為云上的明星服務:智能邊緣平臺(IEF)服務。此次KubeEdge1.0發布,目標是為更好的構建云原生在智能邊緣的開放生態,加速行業使能。
開源Volcano云原生批量計算平臺,讓智能算力像火山一樣爆發
算力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大基礎之一,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本次大會,華為云宣布正式開源面向高性能計算的新一代批量計算平臺Volcano項目,讓企業AI算力像火山一樣爆發。

Volcano架構示意圖
具體來說,Volcano源自于華為云AI容器,在支撐華為云一站式AI開發平臺ModelArts、容器服務CCI等服務穩定運行中發揮重要作用。Volcano提供了高性能任務調度引擎、高性能異構芯片管理、高性能任務運行管理等通用計算能力,通過接入AI、大數據、基因、渲染等諸多行業計算框架服務終端用戶。(目前Volcano項目已經在Github開源)
在今年3月,斯坦福大學發布最新的DAWNBench榜單中,華為云ModelArts一站式AI開發平臺,獲得圖像識別訓練和推理性能雙料冠軍,其背后就有Volcano的助力。同時,得益于Volcano的高性能任務處理機制,華為云基因容器服務將基因測序的效率提升了30%,成為基因測序行業的一匹黑馬,受到國內多家頭部基因測序企業的青睞。
多云&混合云解決方案MCP: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云原生底座
據IDC預測,未來,85%以上的企業都在實施多云混合云戰略,這必將是云計算發展的關鍵趨勢。針對客戶訴求,早在今年3月,華為云就率先推出了全球首個基于K8s-Federation的容器多云混合云解決方案MCP (Multi-cloud Container Platform)。一經發布,就吸引了國內的互聯網、金融、傳媒等近50家企業參與公測。
其實,早在2015年,華為便聯合社區開始孵化Federation項目;到2016年,該項目完成功能最小集開發;2017-2018年,成為獨立子項目并推出V2版本;并最終在今年3月,華為率先推出Federation商業化版本。
基于Federation的商業化版本,華為云重磅打造了這款多云混合云解決方案MCP,功能上主打跨云應用自動容災、跨云流量智能分擔、業務地域策略化運營等場景,緊貼行業客戶訴求,讓客戶的選擇更靈活、業務更穩定可靠。
深耕云原生,繁榮K8s生態
隨著AI技術的高速發展,算力已經成為影響AI技術加速落地的主要驅動力。云原生技術必須支持以AI芯片、ARM為代表的多元化算力,為云上和邊緣提供更高性能的計算資源,才能使能云原生應用更加高效運行。目前,除傳統架構外,在算力方面,華為云從“芯”開始,為“云+AI+5G”時代提供高性價比、自主可控的最佳算力。
去年10月,華為正式發布昇騰910和昇騰310兩款自研AI芯片,提供充裕經濟AI算力;去年12月,華為推出“業內性能最高”的基于鯤鵬架構的7nm服務器處理器——鯤鵬920(Kunpeng 920),專為大數據處理以及分布式存儲等應用而設計,鯤鵬的高并發低功耗適用于5G時代海量終端數據和并發應用場景。基于此,華為云容器服務可以為用戶提供最優體驗的同時,也促進了以K8s為代表的云原生技術支持鯤鵬、昇騰等新興多元架構。
很明顯,作為主動擁抱云原生的云服務提供商,華為云基于K8s不斷進行技術突破與技術創新,并以“云+邊+端+芯”的全棧技術積累構建了“云原生+AI” 、“云原生+邊緣”等領先能力,使能全行業。
此次大會華為云展區,就圍繞“智能應用上云”、”智能DevOps上云”、“智能網絡上云”三個核心主題,展示了華為在云原生、AI、物聯網、智能邊緣、智能網絡、智能存儲等領域的商業解決方案和開源項目,并結合展區內容舉行了7個主題的16場技術演講,深受到場技術人員的歡迎。

華為云展區Open Speech現場氣氛熱烈
截至目前,華為云作為CNCF的白金會員以及中國唯一初創會員,其云原生服務棧已覆蓋 CNCF 技術全景圖的七大類別、共16款產品,涵蓋應用上云,以及云上開發與運維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在行業活動方面,華為云舉辦對應技術沙龍活動突破7000人次,發布云原生書籍4本。在對Kubernetes的社區貢獻中,華為的貢獻在國內廠商中持續位列Top1。

未來,華為云也將基于云原生技術持續創新,助力繁榮云原生生態,讓各行各業走向快速智能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