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扎克伯格有點愁。
半個月前發布2018財年第二季度未經審計財報后,股價一夜之間重挫19%,創下了歷史最大單日跌幅,市值縮水1200億美元。
騰訊也同病相憐。
截至昨日收盤,騰訊報收372.6港元,總市值3.5萬億港元。相比于今年1月的最高點476.6港元后,已經下跌了22%,市值蒸發1萬億港元。
于是,小巴跑去查了查下騰訊相關的數據。對比BAT三家2018年第一季度的財報發現,論賺錢能力,騰訊是老大,騰訊營收735.2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8%。比阿里巴巴多115.96億元,是百度營收的3.5倍。騰訊凈利潤則比阿里和百度的總和還要高。
論投資能力,也數騰訊出手快、出錢多,2018年第一季度,騰訊對外投資高達540億元,投資數量比阿里多出一倍有余,比百度多出兩倍。

這就納了悶了!不過,要說起不開心的事,也是有的,比如被質疑“沒有夢想”,陷入“頭騰大戰”,6月文化部暫時關閉國產游戲的備案,至今未恢復。
那么,為何騰訊、facebook等互聯網社交巨頭的股價都這么慘?騰訊究竟怎么了?小巴采訪了幾位大頭,來聽聽他們的分析。
魏武揮
天奇阿米巴基金管理合伙人
科技專欄作者
市場看淡騰訊很正常
但騰訊的夢想非常大
騰訊最大的業務——游戲,這一兩年增長有點慢,王者榮耀之后并無王者。騰訊增長最快的業務——廣告,2008年金融危機造成廣告行業受到重創,是歷史上的證據,騰訊也不例外。所以,市場對騰訊看淡也是正常的。
之前有一篇很火的文章《騰訊沒有夢想》,但我覺得騰訊的夢想很大。從AT這兩家公司的不同作風就可以看出。
阿里有點像帝都搞城市規劃,以長安街為中心,一環一環蕩出去,一環是零售,二環是支付/金融,三環是物流,四環是阿里云,五環可能就是達摩院。我們會看到它有一條線,做好一環做二環,做好二環做三環,以此類推,前后有很強的關系。
騰訊則像魔都搞城市規劃,東一個點西一個點,比如中山公園搞一搞,五角場又去搞一搞,一會兒又去虹橋搞一搞,是去中心化或者多中心搞的。
其實,在很多領域,騰訊知道自己不能主導,那就占點股吧。但它希望用微信來連接一切。胃口很大,至于能不能實現是另外一回事。

阿里這一路走來,一直在搞顛覆。顛覆了零售業,顛覆了金融業,顛覆了物流業。阿里所涉足的,大多都是既有領域,蛋糕早已切好。它就是一個外來戶,一個門口的野蠻人。
騰訊從來不是以顛覆者的面目出現的,它更多強調的是“賦能”,為顛覆者賦能。
比如,一個微信訂閱號,真的完成了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顛覆。但你不能說這是騰訊干的,活躍公號三百五十萬,大多都不是騰訊的。騰訊也從來沒說過類似“媒體不改變,我們就來改變它”這樣的豪言壯語。
一個顛覆者,一個賦能者,究竟孰強孰弱,見仁見智吧。
打個形象的比喻,阿里來自火星,戰神,風格外向,攻城掠地呼嘯而來旌旗招展;騰訊來自金星,愛神,風格內斂,徐徐布局綿里藏針水滴石穿。
吳小平
資深金融人士
更多年輕人轉向今日頭條系產品
對騰訊的估值是個沉重的打擊
先說說Facebook,基本面而言,如果不開放中國市場,其增長已經到了極限,再有增長,也是收入較低的人群和地區,增收潛力很小。
因此,市場失望是正常的。當然,一夜之間跌去20%有點反應過火,但也不算意外,畢竟大家(長期投資人)都在這個股票上賺了大錢。
再來說說騰訊,騰訊和Facebook有類似之處,都是以社交為主、以流量見長的公司,且能夠通過流量來支撐一系列自己投資的公司。
但是,騰訊除了微信外,這五年來幾乎沒有看到任何社交流量新品,產品老化嚴重。因此,股東減持并不是騰訊下跌的關鍵原因,關鍵是產品老化,令人失望,最新爆出的騰訊云丑聞更是讓人嘆息。
騰訊的產品幾乎不與貿易摩擦有關,純粹是社交、游戲、廣告、流量。如果下跌,那就是內生動力的問題、關注度的問題、眼球停留時間的問題。

騰訊把寶幾乎全部押在游戲等社會輿論高度關注的領域,更是個危險。騰訊依然是所有基金不得不配、不能不配的公司,但必須要在收入多元化的方向上多努力。
至少在國內,更多人(年輕人)正在轉向今日頭條系產品,這對騰訊的估值是個沉重打擊。估值模型中的增長系數被小小修正了,于是估值數據被大大調整了。
張書樂
TMT行業時評人
社交紅利將盡
騰訊若不能拓展將進一步縮水
騰訊一直以來在社交生態都過于依賴泛娛樂,而這種泛娛樂生態,最強悍的表現,其實是爆款游戲支撐。這樣的支撐本身很單一,且脆弱。騰訊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個游戲公司。
因此,資本市場對其過于單一的盈利模式,盡管表現自然強悍,但也難免審美疲勞。
而其一直試圖突破的電商,其扶植的京東表現平平,走社交電商之路的拼 多多又備受詬病,很有可能被騰訊劃清界限。
故,邊界拓展近年來沒有寸進,更多的是靠資本進行資源獨占,如騰訊音樂在版權上對競品網易云音樂的壓制,都使得騰訊在資本市場上的故事題材缺少亮點。

Facebook某種意義上是騰訊在從社交走向游戲的導師,也同樣缺少進一步拓展的期待值。社交流量在泛娛樂領域的人口紅利將盡,單純靠資本購入版權和新晉平臺來形成壁壘的打法,如在大文娛角度上,都在失利。
社交流量的表現空間和用戶黏性都在面臨挑戰。如擁有龐大版權庫的騰訊視頻,不但打不過自制力強悍的愛奇藝,在垂直領域,擁有龐大日系經典動漫IP的騰訊,不僅自研的衍生游戲水準平平,而且在動漫領域還不如b站。
社交紅利將盡,社交巨頭如果不能拓展流量的多元衍生空間,將會進一步縮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