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代銳龍出現的前夕,你肯定在貼吧論壇等地方聽見這樣的聲音:CJR顆粒配AMD好,B-DIE超頻猛,美光E-DIE新星潛力巨大看了半天,什么DIE什么顆粒看得一頭霧水。
你可能因為不懂內存,為了安穩萬無一失而花了大價錢買了大品牌內存,可能因為手頭緊買了劣質條,日常使用出現了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苦于怎么選購內存?看完這篇你就清楚。
直入正題 買內存應該看什么
有錢你也不用往下看了,買貴的準沒錯。像小編這種家境貧寒的普通人還是老老實實繼續往下看吧。
先滿足容量
對絕大部分用戶而言,買內存,最需要保證的就是內存容量。
好比吃飯,吃的總量多不多是跟胃容量掛鉤,而不是跟吃的速度掛鉤,吃得再快,胃裝不下也得撐死,內存也是如此,頻率時序再猛,傳輸速率再高,容量小的話那也處理不過來。
而說到要買多大的內存,根據當下的狀況,8GB可滿足輕度游戲與辦公的需求,而16GB則可讓很多人在數年內都不用更換內存。但假如你有特殊需求,或者就是錢多沒地方花想把主板插槽插滿當然也是可以的。
認準顆粒三大廠
三星,海力士,鎂光,現在只有這三家廠商有強大的能力去生產閃存顆粒,并提供給內存條,顯卡與固態硬盤使用。大家在購買內存之前時,可以先去了解一下準備購買的內存使用的顆粒是什么廠商的。
以上三家廠商,其實都有自己品牌的內存產品,不過很多都是普條,性能中規中矩,價格也比較實惠。
頻率越高越好 時序更低更好
頻率越高,時序越低,內存處理數據的速度就越快,并且大部分情況下,高頻的性能提升要遠大于降時序帶來的性能提升(例外:三代銳龍內存頻率最佳為3800MHz,超過這個頻率有可能性能不如這個最佳頻率)
頻率提高,對顆粒體質、CPU兼容性和主板的設計要求也就更高,所以高頻內存的價格會比一般低頻內存要貴得多,而且是幾何式的價格增長,大家量力而行就好。
一般來說,2400MHz就夠很多人用了,而3600MHz C16就已經能滿足幾乎所有人的需求。
不過,說是高頻內存,其實還有一定限制,就是XMP功能,現在能上機不用動任何設置就能運行在高頻的情況下的內存極少,絕大部分條子都需要在BIOS中開啟XMP功能。
但是這里需要提醒兩點,第一:XMP功能需要主板支持,現在很多新主板都支持XMP功能,只有較老的主板可能不支持XMP功能。
第二是XMP并不是100%會成功,不然廠商都把這些內存設置默認就那么高頻率了,所以購買這些XMP高頻內存,要讓它們使用在高頻的情況下,更像一場賭博。
能組雙通道就組
同樣的容量,雙通道內存的帶寬要比單通道大一倍,性能理所當然的會更好。
在內存單雙通道選擇上,建議大家有條件的情況下,優先選擇安裝雙通道內存,比如說我要買16GB內存,可以選擇兩條8GB,這樣價格雖然貴了幾十塊,但性能提升可觀。
短的說完了,讓我們來正式科普一下內存這玩意里面的門路。
內存是什么
內存指的是內存存儲器,又稱為主存,是CPU用來直接尋址和存儲的空間,它相當于一座橋梁,用以負責諸如硬盤、主板、顯卡等硬件上的數據與處理器之間數據交換處理,我們可以把內存看作數據緩存區,一個高速的緩存區。
內存之所以稱為內存,是相對于硬盤這些外存而言,我們要用的軟件數據都安裝存放在外存上,但是當我們運行他們時,就需要把這些軟件的數據調入內存,才能運行順暢,因為CPU和內存間的數據交換速度遠高于和外存交換速度。
內存大小有多重要
內存容量這個可能大多數人都知道,內存容量和固態容量一樣,都是說明存儲數據多少的一個參數,內存容量越大,自然存儲數據就越多。
那么當內存容量不足會發生什么情況呢?當內存容量不足,我們運行程序的數據不能調用到內存上運行,就會造成明顯的卡頓感。
就像你吃飽飯吃不下一樣,要再吃東西就要先消化完之前的才行,內存也是如此,想要運行其他程序只能等待里面運行的程序數據先停止運行調出內存。
現在手機內存越做越大,12GB內存的手機已經不是稀奇貨了。那么,我們購買電腦內存一般多少足夠呢?
這里超大陸就建議大家保證電腦內存容量大小在8GB及以上,其原因是隨著硬件的發展,PC軟件的發展也越來越快,越來越能榨干電腦硬件的性能,許多日常辦公應用和瀏覽器都增加了不少功能插件,運行他們時也越來越占有內存,而對于喜歡玩游戲的看官就更是如此了,以近年最火的《絕地求生》為例,我們就曾測試即使8GB內存也有點捉襟見肘。而且,現在內存價格也跌到了低谷,買上兩根8G內存組16G雙通也不是什么大問題。
內存頻率是什么
內存和CPU、GPU核心一樣,都有頻率,也就是這些電子產品的工作時鐘速度,內存主頻是以MHz(兆赫)為單位來計算的。
在同等架構標準下,內存頻率越高,他們時鐘速度也越快,反應越靈敏,自然就更好。
但和CPU、GPU不同的是,我們平常說的內存頻率是內存的等效頻率,而不是內存顆粒實際頻率,那么內存等效頻率和顆粒實際頻率又是什么關系呢?還有人說內存的工作頻率又是什么呢?這就要從DDR內存的運行機制說起了。
DDR時代的內存可以在脈沖的上升和下降都傳輸數據,就是一個周期傳輸了兩次數據,所以等效周期速度(頻率)就是單次傳輸速度(顆粒核心頻率)的兩倍,這也叫顆粒的工作頻率。
其次內存的等效傳輸速度又與內存預讀取機制有關。預讀取機制又是什么呢?
打個比方,假如有個人一秒鐘跑了兩步,每步跨距1米,那么我最終跑步的速度2m/s,在這里2m/s就是內存的等效頻率,跑了兩步相當于內存時鐘周期內數據傳輸了兩次,而跨距就是內存的預讀取機制。
單通道還是雙通道
單條內存是由64bit的內存控制器控制的,雙通道內存的意思就是使用兩個64bit內存控制器分別控制兩條內存,CPU可分別通過這兩條內存尋址、讀取數據,從而使內存的理論帶寬增加一倍,理論數據存取速度也相應增加一倍,就好比馬路由單車道變成雙車道,這時兩輛車可以同時通過而無需等待。
看上去雙通道相對于單通道來說提升真的很大,但雙通道真的有必要嗎?
在日常使用中,其實64bit的內存帶寬是足夠使用的,但有一些場景例外,比如你使用的是強力的核顯,核顯以內存作為顯存,這時候內存帶寬就顯得捉急了,在這種情況下加裝雙通道是絕對有必要的。
當然假如大家感興趣,都可以嘗試加裝雙通道,兩條4GB內存價格也不會比單條8GB內存貴多少,而內存帶寬卻翻倍,雖然電腦性能不會翻倍,但性能肯定會有所提升。
那么兩車道都這么爽,為什么不做四車道呢?
其實是有四通道內存的,但這需要主板和CPU支持,而支持4通道內存的平臺都是X299X399這種昂貴的發燒級平臺或者服務器平臺,因此對于我們大部分消費者而言四通道內存不關我們啥事,而且我們也用不到。
時序又是什么鬼
一般內存都會標有比如“CL14-14-14-34”這樣的數據,我們一般稱之為內存的時序,那么這個時序又是什么鬼呢?
時序對應的數值是CL-tRCD-tRP-tRAS,下面就來簡單解釋一下每項的含義。
CL全稱為CAS Latency,翻譯過來叫列尋址所需要的時鐘周期。
tRCD全稱RAS-to-CAS Delay,是行尋址和列尋址時鐘周期的差值的意思。
tRP則是指RAS Precharge Delay,意思為在下一個存儲周期到來前,預充電需要的時鐘周期。
tRAS全稱為Row Active Delay,指內存對某行的數據進行存儲時,從操作開始到尋址結束需要的總時間周期。
這四項內存數據是玩家最為關注的,很多DIY口中的“調小參”也主要是調節這幾項數值。
理解意思后就知道同一頻率下內存這四個數據越低,內存的性能越好,反應越靈敏,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項數值,也就是CL。而我們一般說“時序為16的內存”就是特指CL值為16的內存。
XMP?D.O.C.P?其實都一樣!
眾所周知,游戲玩家和DIY玩家在廣大消費者中只占少數,大部分還是不懂電腦的消費者,那么他們在用電子產品時最需要的就是能穩定使用而已,也因此為了內存穩定,廠商通常把內存出廠頻率設置的十分保守,而游戲DIY玩家可以對這些內存進行超頻以提升性能。
但是傳統超頻內存方式是很麻煩的,要調頻率的同時還要調電壓,更進一步還要調時序等小參數,然后再一個個通過內存拷機驗證穩定性,為了讓大家更方便的超頻內存,Intel在2007年提出XMP內存標準。
通過了英特爾XMP認證的內存,SPD中有兩個或更多頻率設定檔案,只要在主板BIOS中啟用這些預設的XMP檔案,即可將內存條自動超頻到更高數值,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傻瓜式一鍵超頻的東西。
雖然XMP標準是intel提出的,但是CPU市場除了Intel還有AMD,為了照顧AMD消費者,AMD和主板內存廠商也合作做出在AMD平臺使用的XMP標準,但是這個叫法在不同廠商叫法不同,比如在華碩BIOS內稱為DOCP(DRAM O.C.profile),而在微星主板則更簡單粗暴,在XMP前面加了個AMD的A字,稱為A-XMP。結語
良心的超大陸也為大家推薦了一些比較好用的條子,下面的表格就是濃縮版了。
現在內存價格,說貴的話,高頻游戲條子還真的有點貴,說便宜,普條的價格也確實很便宜,兩百塊就能拿下8G。
但總的來說,相對于前兩年的天價,現在的內存價格已經非常實惠了,但免不了有一些魚目混珠的小作坊販售一些質量嚴重不過關的內存條,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后能掌握到選購內存的技巧,少走彎路少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