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阿里、騰訊之后,華為也開始進軍辦公平臺市場。2019年12月26日,華為在京發布智能工作平臺Welink。
2019年,阿里和騰訊在數字化辦公領域動作頻頻。阿里釘釘不但在產品上快速迭代,而且通過資本投資和并購策略,繼續拓展釘釘上的功能服務模塊。騰訊方面,騰訊文檔、企業微信、騰訊云也連連發起攻勢。
過去一年,北美的SaaS市場幾乎處于井噴的狀態,協同辦公SaaS公司Slack、視頻會議SaaS公司Zoom等紛紛上市,微軟Teams等都在蓬勃高速發展。此次華為的入局,對國內數字化辦公市場的發展趨勢及競爭格局,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華為轉型
據華為統計,目前Welink全球華為用戶達到19.5萬,日活率為99.8%,日聯接量超過1200萬次,聯接團隊52萬個,聯接白板1.4萬塊,聯接業務700余項,聯接知識21億次/年。全球華為員工整體協作效率提升30%,工作滿意度達到90分以上,App交付周期從“90天”改善至“7天”。
“華為云Welink源自華為全球化的數字化轉型實踐,是更懂企業的智能工作平臺,具備智能高效、安全可靠、開放共贏三大核心優勢,為政企開啟數字化辦公智能新體驗,助力實現數字化轉型。”華為云副總裁、聯接與協同業務總裁薛浩表示。
該產品主要提供企業的協同辦公服務,包含聯接團隊,支撐團隊通訊錄、即時通訊、會議、保密通訊、云盤、文檔處理等;聯接業務,日程待辦、考勤打卡、審批、公告、差旅等;聯接設備,聯接各類智能終端,智能協作大屏、一體化會議終端、智能攝像機、云打印機、智能考勤機等;聯接知識,沉淀企業智力資產,知識圖譜、智能語音助手、智能搜索與推薦等。
華為有19萬員工,業務遍布全球170多個國家,全球辦公點多達1023個,業務橫跨運營商、政企和消費者三大領域,面對自身龐大的架構和繁雜的業務體系,華為迫切需要尋求一款能夠支撐公司有效增長和全球化運作的智能工作平臺。
早在2017年1月,WeLink 1.0在華為上線,提供會議、消息、郵件、待辦審批、知識共享各種功能,連接了華為內部的業務服務、公共服務、知識服務等,結束了華為此前多個煙囪式移動APP并行的局面。
在商業模式上,薛浩介紹,華為WeLink分為基礎服務和增值服務,通過WeLink應用市場和華為云嚴選市場,提供持續更新的各類企業應用和智能硬件,助力企業數字化升級。另外,華為向政府或大型企業提供WeLink的集成、定制開發等,同時對外提供配套硬件。
在發布會當天,華為云Welink生態聯盟也正式成立,華為方面表示,WeLink將保持中立,不與伙伴爭利,攜手伙伴共建繁榮生態。
首批加入生態聯盟的伙伴包括金山辦公、喜馬拉雅、中軟國際、致遠互聯、羅技、華為商旅、紅圈營銷、合思費控、Coremail論客、芯盾集團、目睹直播、視源股份、為知筆記等。
巨頭激戰
隨著華為的入局,國內數字化辦公市場三足鼎立局面將形成。
12月23日,騰訊微信事業群副總裁黃鐵鳴宣布,企業微信已服務的企業數有250萬家,活躍用戶數達6000萬,覆蓋了包括醫藥、銀行等在內的50多個行業,包括超80%的中國500強企業。
同時,企業微信推出3.0版本,意在加強線下零售企業的客戶沉淀和運營,新增“客戶朋友圈”、“百人群聊”等功能。企業微信3.0還打通了小程序和微信支付。
企業微信1.0版本發布于2016年4月,除了具有類似微信的聊天功能,還集成了公費電話和郵件功能,被定位是辦公溝通工具。
在微信創始人張小龍看來,企業微信“未來嘗試的方向為人就是服務,即用戶通過微信可以直接找到給自己做服務的人,這是最高效的方式。”
2018年4月,企業微信和微信打通。企業微信目前已有21000個第三方合作伙伴,接入超470萬個系統。
在華為發布WeLink的前一天,騰訊云剛推出視頻會議SaaS服務,可通過手機、電腦、微信小程序等打開即用。多終端設備可同步議程記錄,會議中一鍵開啟錄制,視頻自動加密儲存到專用云空間,可隨時回顧會議記錄。此外,在保證商務內容的安全性和私密性上,騰訊會議使用Web應用防火墻抵御OWASP定義十大Web安全威脅攻擊,在業務數據、管理機制、網絡設備、接入策略方面進行多重安全防護。
與WeLink類似,騰訊云副總裁吳祖榕稱,不做硬件產品,希望作為第三方中立的橋梁,對接硬件終端、垂直應用、SaaS協同產品等,共同接入騰訊會議平臺,推動互聯互通,合作主要采取銷售分成返傭的模式。
不過,相比阿里移動辦公平臺釘釘,企業微信從市場規模上還略有差距。在2019年8月釘釘未來組織大會上,釘釘CEO陳航宣布,截至當年6月30日,釘釘用戶突破2億,企業組織數突破1000萬,釘釘成為中國數字化辦公領域的最大玩家。
對于技術壁壘較高的文檔類產品,騰訊選擇自研輕量化產品“騰訊文檔”,阿里釘釘選擇與WPS戰略合作。
“釘釘智能文檔”主要解決工作場景中多人協作文檔辦公問題,它通過與WPS的戰略合作,實現了對文檔深度兼容性的支持。同時,WPS也可以充分利用釘釘上的企業組織關系鏈,實現強強聯合。
2018年8月,釘釘啟動“春雨計劃”。重點扶持釘釘生態中優秀的應用開發者和服務者。在2019年6月的架構調整中,釘釘從創新業務事業群脫離,進入阿里云智能事業群,為服務云的整體戰略,釘釘或將打開自身生態圈。
開放是大勢所趨
對于行業競爭格局,業內人士分析稱,企業微信和釘釘在產品基因和運營邏輯上有本質的不同,阿里釘釘推出的時間早于企業微信,彌補了其在流量方面的劣勢,目前釘釘已占有絕對優勢。
他具體闡述道,釘釘起初是為杭州中小企業老板設計開發的一款企業管理軟件,產品基因服務于老板,管理方式為自上而下,所以對員工并不友好。例如DING功能,可以通過聊天界面置頂、短信、電話等方式確保未讀消息及時觸達。
此外,釘釘的軟件功能比企業微信要豐富得多,微信只能微信電話,釘釘有虛擬通話、電話會議、遠程視頻電話等功能,釘釘進群后可看到前一百條留言,聊天文件自動上傳到釘盤,可永久保存。釘釘還有智能前臺、智能會議室等硬件產品,本質上是公司管理軟件。因此,阿里的核心競爭力是其充足的企業服務經驗和強大的技術實力。
由于目前我國企業的主要溝通工具還是微信、QQ等傳統的聊天軟件,因此騰訊天然擁有了辦公場景中“社交類”的流量,這是其核心競爭力,而騰訊的“野心”是對外連接11億微信用戶。
對于華為WeLink如何追趕領先者,薛浩表示,華為云Welink將借助華為在企業市場的積累,全球500強企業中有約一半都在使用華為的產品或服務,華為和客戶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可利用相同的銷售渠道。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近期舉辦的華為內部會議上透露,華為手機今年全球出貨量將在2.3億部左右。
在國信證券分析師王學恒看來,背后的資源決定了三者在企業級服務中的特征。釘釘和微信企業版都是源自C端的企業級產品,背靠數億用戶,是企業級市場上的“富二代”。阿里的釘釘是從C端影響B端,無論是免費電話還是媒體傳播,更多是2C模式。
王學恒認為,企業級產品需更專業更綜合,其用戶和客戶不同,個人用戶產品的使用場景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關聯性,而企業服務領域需求場景是一連串的,“報銷”、“請假”、“考勤”等不再是單個孤島。企業服務產品由于屬于付費產品,其用戶是員工、客戶是企業老板,獲取新客戶中的核心矛盾在于購買決策者和服務使用者可能是不同步的。
業內專家分析,騰訊微信、阿里釘釘基本上可以“收割”大多數的中小企微企業,而華為的優勢重點則在大中型政企客戶,夾在中間的中型客戶處于被兩邊爭取的不確定市場。阿里、騰訊的用戶主要集中在國內,而華為在海外市場有著較高的市場占有率。此外,科技巨頭并不會固守自身的優勢市場,美團等新興小巨頭在整個數字化辦公領域也會爭取分一杯羹。
中國銀行證券研究院分析師錢勁宇認為,阿里以其強大的客戶、生態和運營能力,持續助力互聯網行業業務系統上云,不斷深耕零售、政務和金融三大行業云化轉型。騰訊借助其在云游戲和云視頻方面的優勢,以及微信、小程序等生態轉化能力,積極拓展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機遇。華為云駛入發展快車道,組織擴張、市場運營以及行業拓展方面表現突出,未來企業協同辦公云環境競爭日趨激烈,市場規模有望持續增長,企業協作辦公有望進入快速發展期。
據T數據發布的《2019年中國SaaS產業研究報告》,2014至2018年間,國內協同辦公市場規模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2018年市場規模達到459.5億元。
東北證券研報顯示,傳統視頻會議已經逐漸步入成熟期,而云視頻會議正處于快速增長初期階段。2018年中國視頻會議市場規模為160.2億元,預計到2023年增至535.3億元,平均復合年增長率達到26.2%。2018年中國占據全球市場的25%左右,且該比例仍在快速提高。
中泰證券分析,未來辦公行業的產業終局將是“一站式云辦公”,通過一個可以集成工具、優化流程、提高效率的入口,用戶可以滿足所有的辦公需求,包括社交需求、文檔需求、管理需求。競爭格局方面,會出現辦公工具類企業、互聯網巨頭、創業公司三類玩家參與,戰略構想基本一致:強化核心競爭力,開放平臺,構建生態。
華泰證券分析師王林認為,展望未來,開放性、軟硬件結合以及生態圈建設將成為數字化辦公的重要發展趨勢。作為平臺廠商,如何更好的開放平臺,進而接入更多的生態圈合作伙伴將成為其后期發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