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節假期的結束,北京從本周開始將迎來返京潮、返工潮。作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北京機場、火車站、客運站等人流密集的工作場所均已加強了管控力度,地鐵全線增加了進站測溫環節。2月4日,曠視AI 測溫系統在北京市海淀政務大廳和部分地鐵站正式上線,利用AI技術,共同解決返工潮疫情排查難題,助力疫情防控。
AI零接觸測溫篩查 一線人員實現部分“云辦公”
返京潮、返工潮將至,疫情防控進入關鍵時期,在人流量密集的公共場所,體溫測量成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環。然而,目前的測溫方式在人流高峰時段存在諸多難題,如溫度存在誤差、人工近距離檢測安全性較低、篩查疑似發熱人員存在難度等。
據現場負責調試的技術人員介紹,AI測溫系統采用“人體識別+人像識別+紅外/可見光雙傳感”技術,通過前端紅外相機鑒別出人流中的高溫人員,根據疑似發燒者的人體體征、人臉信息,利用AI技術,即可快速篩查體溫異常者,解決紅外測溫漏判、錯判、無法在大人流量下識別發燒者的難題,協助工作人員二次測溫,提高地鐵場所的通行效率與可控度。

同時,這項解決方案將研發重點放在對遠距離的測溫精度以及高密度人流量的可用性上。針對戴口罩遮擋進行了專項模型優化,即使戴著口罩和帽子系統也可以精準測溫,無需等待,識別誤差低于0.3℃。此外,系統還可支持大于 3 米的非接觸遠距離測溫,出現疑似發熱人員可以自動報警,以進行進一步的確認檢測和醫學觀察。
曠視表示此系統的智能疑似高熱報警帶寬可達到 1秒15 人,一套系統部署 16 個通道,僅需1人即可管控現場,在提升效率、節約人力的同時還大大降低一線工作人員被感染的風險,讓地鐵的工作人員也能實現“云辦公”。
響應號召,300小時完成開發,實現技術落地
2月4日,工信部發布倡議《工信部倡議: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協力抗擊疫情》,號召人工智能企業在防疫工作群策群力,提升技術防控的可靠性與實用性。此前,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也曾面向北京市海淀區企業和科研團體征集與“紅外測溫產品”有關的人工智能技術方案,提高以“大規模人群”為基礎的測溫精度,并于2月6日中午公示了目前已提供可行方案的名單,包括曠視基于人工智能平臺 Brain++集成的“人體識別+人像識別+紅外/可見光雙傳感系統”、 北京千方科技公司的2米探測距離的非接觸式紅外視頻檢測設備等。

據介紹,春節期間,曠視CEO印奇與近百名研發人員快速行動,對發熱人員篩查系統需求、解決方案功能規劃、接口方案、測試聯調、供應鏈整合等問題進行分析和規劃,歷經300多個小時,完成了AI測溫解決方案的開發。2月4日,曠視首個助力疑似發熱人員測溫篩查的落地AI方案正式上線,并已經在北京市海淀政務大廳和牡丹園等地鐵站展開試點應用。

相比人工近距離檢測手段和傳統的發熱篩查系統,運用了AI技術的曠視AI測溫系統識別效率更高,同時測溫零觸碰也減少了交叉感染的風險,更加有效地幫助工作人員守好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目前,曠視AI測溫系統正在定點應用。未來或將向更大范圍推廣,真正在防疫戰中發揮技術的作用。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