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某財經媒體刊發了《監管層怒問樂視?資本市場成了黃曉明、張藝謀等明星的提款機!》一文,引發了投資業界和媒體的一片噓聲。文章標題中,將一次正常的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重大重組事項的問詢,指為“怒問”,充滿了主觀惡意新聞操作,引發了廣大投資者和媒體人的質疑。報道中將一眾娛樂影視明星入股樂視影業,并通過影業注入成為樂視網股東的正常交易行為,解讀為明星肆意攫取利益,充斥著抹黑和污蔑。
根據券商和專業投資機構報告,樂視影業注入樂視網交易是協同整合優質資源、保障各方利益的多贏交易,有力提升上市公司業績,大大提升了公司未來的盈利預期。但是,在上述報道中,這次一年多前來早已公布的交易,卻突然變形成為一場利益瓜分的盛宴。尤其是對樂視影業的明星股東可能獲得的浮盈,大加口誅筆伐。
媒體為博取眼球故意誤讀和放大不實信息,可能引發了投資者負面解讀,以及網友仇富心理情緒發泄形成的惡劣輿論環境,其背后更可能是特定利益人的黑手,著實讓人心驚。資深投資人士認為,如果一家被普遍認可、成為板塊龍頭的優質上市公司,由于無良媒體的錯誤引導而被錯殺,那將真正危及投資者的利益,也是對A股市場的極大傷害。
正常監管問詢被誣“怒問” 媒體惡意抹黑上市公司
針對上述報道文章標題提到的“監管層怒問樂視”,記者通讀全文發現僅是深交所向樂視網發出了一份重組問詢函,對于樂視影業注入樂視網重組交易的一些細節,做出補充披露和說明。
為此,記者致電深交所公開咨詢電話,就與重組引發的問詢一事進行采訪。深交所方面解釋,交易所對于上市公司的重大重組事項要進行形式性審核。在審核過程中遇到疑問,交易所會對上市公司進行正常詢問,公司只要正常答復即可,是審核中非常普通的正常流程而已。
同時,記者還通過公開信息查詢了解到,在國內A股資本市場運作重大資產重組,基本都會經歷監管部門問詢這一流程。“差不多重組中的公司100%會被監管部門問詢,是非常正常的流程,沒有任何指向。”一位交易所工作人員表示。
一次正常的監管問詢被媒體指為“怒問”,其中對上市公司的主觀惡意已非常明顯了。
樂視方面相關人士接受記者采訪表示,公司已經關注到了針對樂視影業注入樂視網重組交易的惡意抹黑報道,對持續的污蔑行徑絕不手軟,追究到底。目前公司正在進行深入調查,并積極收集證據,準備采取法律手段,維護公司、投資人及廣大上市公司投資者的合法利益。
一個簡單的商業邏輯 一個清晰的市場行為
樂視影業注入樂視網這個一年多前就已披露的消息,其實商業邏輯非常簡單。
處于中國電影行業第一陣營的樂視影業,注入樂視網將就各自優勢展開全面深度“化反”:在用戶價值層面,影業注入后將進一步強化樂視網在內容端的領先優勢,雙方還將在平臺、終端以及應用各個層面進行全面整合,為用戶提供全方位服務和全新體驗;樂視影業注入樂視網之后,將全面升級”互聯網生態+影視“模式,加快其探索國產電影規模化、全球化步伐;從公司價值層面,此次收購將消除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和同業競爭問題,預計其整體盈利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將大幅提升。
而樂視影業擁有的10多位明星股東,這種在影視公司中十分常見的商業設計,其邏輯和模式也很簡單。以資本合作鎖定一線明星大咖的長期合作資源,將是樂視影業未來影視作品票房大賣的重要保障,推動公司業績的持續飆漲。
資深市場人士分析,張藝謀、孫紅雷、孫儷、黃曉明、李小璐、郭敬明等10多位國內一線影視娛樂大咖和頂級明星,在樂視影業重組中選擇繼續長期成為樂視的股東,無疑是對樂視影業這家公司未來業績擁有非常大的信心,也將把更多的個人價值投入到樂視業績增長中。
以上商業邏輯都非常的簡單明了。至于上述報道質疑的明星通過影業注入樂視網而資產暴增,以上資深投資人士認為,首先,明星入股樂視影業本身就是市場化的交易行為,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你情我愿、公平交易,定價只要交易雙方滿意,誰也無權置喙。而當前火熱的中國影視娛樂市場中,明星作為核心資源,高溢價已經成為行業共識。而作為交易對手,雙方不存在任何傷害投資人的利益輸送。
此外,樂視影業和樂視網通過層層審核的重組交易,明星們股權都有較長的鎖定期,更保證了雙方只有通過公司業績的長期成長,才能實現雙贏。目前部分媒體估算的各種盈利,僅僅是紙上財富,真正落袋為安,還要看明星們為樂視影業創造多少價值。
誰在傷害投資者利益?幕后黑手或是華為“打樂辦”
根據公開報道,樂視網大股東如約兌現此前所作出的資產注入承諾,將公認的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被市場普遍理解為重大利好。在開放競爭的電影娛樂產業中,明星以任何價格入股,都是市場行為,是公司和明星在當下產業環境中博弈的結果。有一線明星的加持,影業公司的長期投資價值將分享給更多的投資人。
基于以上判斷,上述報道中質疑上市公司成為明星提款機,暗示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已經是明確的抹黑樂視網,意圖影響上市公司未來股價走勢。但是,在清晰的商業邏輯和事實面前,上述質疑完全無立錐之力。
此前,上市公司唐德影視高溢價收購范冰冰公司,華誼兄弟收購馮小剛旗下公司,以及引入大量明星投資人,都是綁定核心明星資源的套路,也曾引發輿論的關注。在記者看來,無非還是個別媒體博取讀者眼球的伎倆。上市公司、明星、暴富,太多的標簽能夠挑動起讀者的神經,成為輿論的議題。而媒體通過造勢,贏得閱讀量,獲得廣告主的青睞。
此外,樂視影業將注入樂視網的消息,早在一年前即有披露,在此刻引發超乎尋常的關注和質疑,讓人不得不懷疑背后有競爭對手借機抹黑。眾所周知,樂視獨特的生態模式橫跨七大產業布局,每個產業都以顛覆者的形象入局,動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被抹黑也并不鮮見。
近日,因人才流失跳槽,素有“中國第一硬實力”的企業華為與樂視杠上了。據稱,為打擊員工跳槽樂視,很少把國內企業看在眼里的華為還特意成立了”打樂辦“來專門反制樂視。回溯10年前,為了打擊競爭對手港灣網絡而成立“打港辦”的經驗,華為是要對樂視持續出招、痛下殺手。而因為商業競爭,無底線的攻擊一家規范經營、業績優異,并將迎來重大利好的上市公司,完全是對證券市場的擾亂和對投資人的侵害,相關媒體也成為幫兇。
目前,深交所已發出問詢函,要求上市公司補充披露更多信息,以保證投資人的利益。但是與此同時,監管機構是否應該加大對傳播不實信息、影響上市公司股價違法行為的追查,揪出幕后黑手。畢竟,出于各種目的的惡意攻擊可能導致一家績優上市公司被錯殺,最終損害的是股民的利益,以及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