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獸出籠,請做好準備!”隨著中小學正式開學時間不斷延后,家長和老師的交接儀式也隨之推遲。面對寒假的“馴獸”規劃,很多家長朋友開始犯難。一面是學業,一面是網絡游戲的巨大吸引力,到底怎么做才能有效把控孩子的游戲時間,做到真正的勞逸結合呢?
微信已經成為日常社交娛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合成、消除、模擬、動作和桌游,各種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的微信小游戲對于自制力較差的孩子而言吸引力確實較大。
為了避免因精力過多地用于玩游戲,導致孩子出現成績下滑、視力下降,眾多家長老師可以說費盡了“腦細胞”。有的家長朋友嘗試過沒收孩子的手機,有的則選擇修改自己的手機密碼,還有的甚至選擇對游戲和微信都全部卸載……但這種的斗智斗勇中,家長們一般是贏不了孩子的,因為切斷源頭一勞永逸并不現實,一味的“高壓手段”容易引發孩子的反彈情緒。如何才能有效地讓孩子們合理適度接觸微信小游戲,實現真正的勞逸結合呢?
近日,為了更好實現未成年人保護,微信小游戲宣布平臺上的小游戲將全面接入騰訊健康系統,并按照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規范,實行全面實名制,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戲時長和消費金額。
在小游戲界面,未經實名的用戶點擊彈出提示框的“去實名”,即進入實名認證流程:用戶填寫有效身份信息后點擊“提交”,即可通過公安提供的檢驗接口,完成信息檢驗和實名認證。

經過實名檢驗后,孩子們的游戲時長及時段也將受到嚴格限制。其中法定節假日每日累計不超過3小時,其他時間每日累計不超過1.5小時;每日22時至次日8時,未成年人用戶將無法使用小游戲服務。
更加貼心的是,微信平臺還將以年齡為階段,限制未成年人使用與其民事行為能力不符的付費服務。未滿8周歲用戶,不能使用游戲付費服務;8周歲以上未滿16周歲用戶,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50元人民幣,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200元人民幣;16周歲以上未滿18周歲用戶,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100元人民幣,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400元人民幣。
不過,除了平臺方在技術層面的努力外,保護未成年人還需要家長們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在微信小游戲方面,家長只要稍加了解并對游戲平臺的防沉迷體系合理利用,就可以很好地把控孩子的游戲時間。比如每一個微信小游戲的右上角的默認菜單,打開后都有一個“成長守護”的按鈕,打開之后就可以看到一個“未成年人成長守護”的主界面。

綁定孩子的微信號是守護的第一步:在和孩子進行充分溝通達成一致的基礎上,可以用孩子微信掃描二維碼,或者直接發鏈接給孩子讓其自行點擊確認,以此將孩子的微信號綁定。此后,孩子所有微信小游戲的過程都將在家長的監管之下。

家長借助這一功能,可以及時了解孩子們在小游戲中的游戲動態和消費情況的工具。它不僅可以查詢諸如游戲名稱、游戲時長等游戲情況,而且當孩子登錄微信小游戲或在小游戲中充值消費時,家長朋友們還會收到相關的推送通知。
除此之外,這個程序還可以讓家長們開啟“上帝模式”:比如可以設置游戲時長、時段或 “一鍵禁玩”,如果發現孩子 “偷偷玩游戲”,還可以把孩子 “踢下線”。在這樣的“大殺器”面前,作為家長的你是不是想想就覺得超級實用?

其實,早在2005年,互聯網發展初期,我國便開始了對引導未成年人健康參與網絡游戲的探索。互聯網高度普及的今天,如何有效引導青少年適度游戲,也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早在2018年4月微信小游戲上線初期,微信就已經支持開發者接入平臺提供的防沉迷接口(wx.checkIsUserAdvisedToRest),以便開發者根據該接口提示用戶進行健康的游戲行為。
去年1月,騰訊宣布微信小游戲全面接入成長守護平臺,在強大平臺功能的加持下,家長朋友們只要學會使用成長守護平臺這招,就可以管住孩子們那顆一直想要玩游戲的心了。而此次健康系統的接入更加主動直接且有效地提供了“強制”管理,實名+限制的雙措施,讓家長們更加安心。
部分約束自制力較差,身心尚不健全的中小學生很難合理安排自己的游戲時間,但單靠平臺方的有力舉措和家長的大力監管也不足以幫助孩子們學會自我管理。在平臺和家長之外,整個引導的過程也需要學校、老師、游戲開發商各方的通力合作和配合,切實地落地和執行相關的政策法規,構建理智和良性的游戲生態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把控孩子的游戲時間,做到真正的勞逸結合,為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