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發現,由于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海洋溫度上升,海洋物種正以平均每年約6千米的速度向地球兩極靠近。
此前,我們知道,隨著全球變暖,致使環境條件改變,已經迫使動物離開其原有的棲息地。
然而,法國研究人員的分析顯示,海洋物種向極地遷移的速度是陸地物種的6倍。
專家警告說,這類遷徙可能會導致物種“瀕臨滅絕”,因為其生存棲息地范圍變得越來越有限。
圖注:海洋物種向極地遷移的速度約為每年6千米,大約是陸地物種的6倍
在該研究中,法國亞眠大學的喬納森·勒努瓦(Jonathan Lenoir)及其同事回顧了258項現有研究,比較了逾1.2萬種動物、細菌、真菌和植物的逾3萬個棲息地變化。
研究人員利用這些信息建立了一個氣候驅動物種遷移的數據庫,他們稱之為“生物遷移”(BioShifts)。
研究人員發現,隨著氣候變暖,陸生動物也在向極地移動,但“移動速度比預期要慢得多,尤其是在氣候溫暖的地區。”
研究小組發現,兩棲動物向高緯度地區遷移的速度約為每年12米,而爬行動物向高緯度地區遷移的速度較慢,約為每年6.5米。
與此同時,還發現可傳播許多疾病的昆蟲正以每年約18.5千米的速度向極地移動。
總的來說,研究人員發現,海洋物種以平均每年約6千米的速度遷移,而陸地物種的遷移速度相對較慢,為每年1.8米。
圖注:可傳播許多疾病的昆蟲正以每年約18.5千米的速度向極地移動
根據勒努瓦博士及其同事的研究,這些差異由多種因素造成,比如,水傳導熱量的效率是空氣的25倍,再比如,陸地動物能更好地調節自己的體溫。
這意味著,海洋物種改變棲息地范圍的動機更大。海洋動物也更有能力進行這類改變,因為陸生動物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可能會朝錯誤的方向遷移。
“在陸地上,由于土地利用變化造成的棲息地喪失和碎片化,可能會妨礙陸地物種追蹤不斷移動的等溫線的能力,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
“在未來氣候變化下,想要改善生物多樣性再分配及其對人類福祉的影響,需要考慮到這些復雜的相互作用。”
研究人員強調,盡管該數據庫規模很大,但其只覆蓋了地球上已知生命的約0.6%,而且對那些生活在北半球的物種存在固有偏誤。
盡管如此,該數據庫仍可幫助專家跟蹤棲息地的變化,幫助我們預測未來可能面臨的變化。
該研究的全部結果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