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行業明確監管歸口銀監會之后,銀監會也火速開啟了對P2P行業生態的摸底行動。
近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接近監管層人士處獲悉,5月22日,銀監會召集了P2P行業發展規模較大的幾家機構,包括陸金所、人人貸、紅嶺創投、點融網等召開閉門會議,了解這些平臺的運營情況并征詢監管建議;5月25日,包括銀監會、央行在內的監管機構也召集多家P2P機構,對監管以及行業情況進行研討。
銀監會近期頻繁召開閉門會議,或也意味著P2P行業監管正在加速。
監管規則年底有望成文
“這兩次閉門會議,是本著底線監管逐漸細化的監管方向,年底之前可能會有相關細則出來。”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一位與會人士告訴本報記者,5月22日在銀監會召開的閉門會議,主要是向P2P機構征詢相關的一些業務做法,例如是否涉及擔保、每家P2P平臺產品上線規模多少等平臺相關運營的內容。
同時,銀監會也在上述兩次閉門會議中,征詢了這些P2P機構對監管的建議,如注冊資本金究竟多少為好等內容,但是并沒有明確指出將會如何監管。
2013年底,“107號文”(《關于加強影子銀行業務若干問題的通知》)就提出對于未明確監管主體的網絡金融活動等,由人民銀行會同有關部門共同研究制定辦法。今年初,P2P行業監管明確劃歸銀監會,此后銀監會也陸續對相應的一些P2P機構進行過調研。
“這些調研,包括兩次閉門會,監管的意圖還是在于摸清楚P2P平臺的底,摸清機構的運作模式,包括行業業態,對于相關監管細則并沒有表態。”上述與會人士稱。
盡管對監管細則并未明確,但是據其介紹,在會議上,銀監會人士還是提出了對于一些P2P機構明顯不符合現行法律的操作模式,將通過民事的方式來禁止,觸犯法律底線的做法,將會更加明確。
今年4月21日,銀監會組織召開的處置非法集資相關會議上,銀監會就提出了P2P網絡借貸平臺業務邊界要明確四個方面:明確平臺的中介性質、明確平臺本身不提供擔保、不得將歸集資金搞資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在上述會議上,銀監會也明確P2P網絡借貸涉嫌非法集資的三種情況,一種是搞資金池;二是不核查借款人真實身份,甚至發布多個虛假借款人信息,向不特定多數人募集資金;三是發布虛假標,采取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模式。
行業自律或落地細則
“P2P行業監管現在有個大概的框架,就看細則會監管到多細。”上述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
一位P2P機構創始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銀監會對于P2P的監管有可能只做框架性、原則性的規定,相關細則落地或落到目前正在籌備的互聯網金融協會上,預計互聯網金融協會將于6月底之前掛牌。
對于讓行業自律來落地監管細則,該人士分析稱,首先是因為如今各類P2P機構較多,銀監會監管行業也比較多,難以對P2P監管細化到每個業務操作層面,出臺框架性的規定可能性更大;其次則是P2P機構涉及的一些問題,例如非法集資,與地方監管部門存在監管重合,因此通過行業自律協會落實,可能會更有效。
然而,讓行業自律對“落實”監管細則起到重要作用,也受到行業內人士的質疑。“行業自律實際上沒有相關法律效力,互聯網金融協會能夠在實質上推動監管的落地,其效果還是未知的。”一位P2P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