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眾多專家學者濟濟一堂,一起探討在中國現有條件下如何“完善網絡誠信體系,探索新型治理模式”,并針對大家關注的相關電子商務的問題進行了集中解答和討論,同時也對阿里巴巴和淘寶等電商企業在網絡誠信中所做的努力予以了肯定。
《21世紀商業評論》執行主編吳伯凡在會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誠信體系建立的基本判斷就是互聯網本來在中國應該是特區,中國之所以這些年有所發展,特區的思維方式是很好的,我們要開出一個相對寬松的地方讓他自由發展成長。所以我們應該以特區思維對待互聯網,而不是因為它發展的很惹眼,所以我們對它更加關注,這是媒體常犯的錯誤。有些事件就會被無限放大,你把事實還原來看,從理性角度來看這并不是很嚴重的事情,有很多比它嚴重的事情我們沒有關注。
我們探討誠信體系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最終健康的體系不可能是完全由法律規范的。我說的意思就是說,互聯網最終健康體系一定是有一種軟性的生態在自我治理、自我修復的機制,我們如何在法律硬性的顯性的制度下面,有大量的隱性的軟性的規則和生態來規范它,我覺得這一點互聯網公司可以有很多作為。
我判斷新的治理模式應該是比較樂觀的,原因在于這種實名和身份認證正在成為趨勢。這幾年互聯網最明顯的發展,從虛擬社會里的無記名的行為變成了有記名的行為,每個人的ID開始浮現出來,所以將來最大的問題是隱私的問題,這是將來最大的主題。這種情況下,實名制的虛擬社會跟以前是不一樣的,以前給我們感覺是虛幻的,在這前提下,我覺得新型的治理模式應該是非常樂觀的。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