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央行發布《存款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意味著銀行存款將只保障50萬元以內金額,銀行存款已經“不兜底”,而對于P2P網貸來說也有一場“兜底”與否的爭論。
前段時間,貸幫網因為出現壞賬選擇“不兜底”引起了廣泛關注,許多投資人質疑平臺不負責任,可能造成資金損失,而P2P平臺中也陸續開始出現無法解決壞賬時,以平臺自有資金進行墊付的“兜底”案例。“兜底”到底是保障安全,還是一種風控缺失的無奈呢?
知名P2P平臺陸金所在之前率先宣布將進行“去擔保化”,可以說是較早宣布“不兜底”的平臺,那么“不兜底”了平臺是否就不安全了,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在11月26日舉辦的中國支付清算與互聯網金融論壇上,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透露,陸金所年化壞賬率為5%-6%,依靠健全的風險控制體系可以較易的消化掉。從金融角度來說,金融產品出現逾期與壞賬是不可避免的,但健康、良好的金融運行與風險控制的目的正是來緩釋與處置逾期及壞賬,在實際金融運作中這不是非常難的事情,所以出現逾期或壞賬并不是非要機構或平臺來“兜底”,因為有非常多的風控方式可以覆蓋與解決問題。
據銀監會某官員透露,針對P2P網貸行業的監管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紅線就是平臺不能自擔保,也就是“兜底”。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對P2P網貸行業提出了更高的門檻與要求,具備緩釋與處置逾期及壞賬是P2P網貸平臺的基礎風控能力,風控機制缺失造成的不得不“兜底”是不成熟的金融運作表現。
某P2P第三方研究機構負責人表示,監管政策要求“不兜底”必然是有原因的,成熟的風險控制完全可以“不兜底”來覆蓋壞賬或逾期等極端情況,“兜底”不屬于風險控制手段。
該負責人還表示,市場上蔓延的“兜底”能促進平臺加強風控的說法是不負責任的,如果平臺風控機制健全,逾期與壞賬都是在風控處置范圍之內,平臺也就不需要“兜底”,出現“兜底”情況反而說明平臺的風控環節有所缺失,無法處理逾期、壞賬等極端情況,過往項目中可能還會隱藏著巨大風險。所以“兜底”不能成為增信要素,反而有“兜底”發生更應該警惕其它潛在未暴露的風險。另外“不兜底”本身需要去看平臺是否具備“不兜底”的風控實力與處置能力,目前行業內比較穩健成熟的P2P平臺全部為“不兜底”模式,因為有更加成熟健全的風控體系,反而比一句“兜底”的更加安全。
據了解,作為P2P網貸較為集中的北京,即將成立具有官方背景的網貸行業協會,其中經過金融主管部門嚴格篩選審查后,有若干家平臺成為會長級單位,其中一個標準就是必須具備健全成熟的風控體系,嚴格遵守銀監會監管紅線,不能自擔保,也就是不能承諾“兜底”。
客觀來看,“兜底”是解決平臺一時問題,但同時暴露出更大的潛在危機。100%本息保障,平臺承諾兜底,對于平臺風控建設來說毫無價值,反而成為很多非法平臺的宣傳噱頭,也會讓一些風控不力的平臺因為兜底過多而資金鏈斷裂。
某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有一些投資人將“不兜底”看做不負責任,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不兜底”是一個結果,并不意味著平臺會不負責任的放松項目審查與風險控制,“兜底”都是短利的,對于風控不健全的機構,“兜底”的開始意味著金融綁架,如若再遇到風險還是要繼續“兜底”,有資源的可以通過增資來緩釋解決,但大部分可能就會走向倒閉,這種案例行業內已經不新鮮了,P2P洗牌期已經到來,“兜底”平臺的出現說明已經在風險邊掙扎,切不可盲目崇拜“兜底”。
對于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應該更加強化風控體系,“兜底”只是一時之快,從金融發展與結果來說,目前中國P2P平臺迎來了兌付高峰期,逾期與壞賬開始加大出現,這也是一面非常好的鏡子,風控缺失的平臺無奈選擇“兜底”,而風控健全成熟的平臺可以很好的處置風險與壞賬,優劣平臺間的差異開始顯現。投資人需要仔細看清“兜底”的背后是什么,用“兜底”與否作為安全判斷,那樣離風險就不遠了。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