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互聯網行業進入“下半場”賽道,以“標配”姿態出現的移動資訊市場競爭格局正醞釀著新的變數,下一輪的較量有望開啟。但風究竟向哪里吹呢?一種觀點認為,未來市場將從流量、用戶紅利釋放的粗放式發展期過渡到存量用戶爭奪、內容品質對抗的新階段。也就是說,在第一輪競爭中,你可能在獲取用戶、流量變現、運營推廣等方面暫時領先,但接下來玩法變了,重新洗牌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那么,在騰訊系(含騰訊新聞、天天快報)、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及各大門戶新聞客戶端參與的這場亂戰中,具體哪些因素會影響終局走向呢?最大的變量可能體現在品質內容生產能力、中高端消費群俘獲能力等方面,而由于不同平臺的基因存在區隔,自然會引發此消彼長的蹺蹺板效應。
得中高端消費者得天下,這是“政治正確”的事
近年來,“下沉”不僅發生在電商、視頻、線下經濟等領域,移動資訊市場也開始“下蹲”動作,但同時也帶來了用戶年輕化、內容低級趣味化的現象,娛樂、吐槽、八卦、鬼怪等內容過度集中,甚至還冒出了專門的“流水線式”的內容加工工廠,純粹以獲取流量和變現為目的。表面看起來流量、用戶飆升,但實際上長遠看,是典型的短期投機行為,僅僅是契合了年輕用戶獵奇的心理,流量及用戶的價值并不高。
毫無疑問,隨著民智日益開化,接下來,高品質內容取代低劣內容,嚴肅閱讀、深度閱讀擠占低俗閱讀時間,中高端人群崛起,這會是綜合資訊領域進入“下半場”后一個顯著特征,也是“政治正確”的事。
近日,QuestMobile發布的移動互聯網春季數據報告顯示,移動互聯網用戶體量突破了10億,進入“10時代”。從移動用戶應用狀況看,綜合資訊市場同比增長了47%。在總體用戶體量、活躍度及流量占比上,以騰訊新聞客戶端、天天快報為核心的騰訊系內容矩陣占據了優勢。以用戶月活用戶數據為例,騰訊新聞為2.2億,遠超今日頭條的1.7億;日活用戶數據顯示,騰訊新聞為9006萬,今日頭條為7478萬。

一組更值得關注的數據是,除整體用戶規模龐大外,天天快報和騰訊新聞的中高端消費用戶占比分列同類APP排名前兩名,相比,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年輕低消費人群更為集中,以消費娛樂化內容為主。這一點很容易被忽視,過去業界往往重視整體用戶規模,而不是細分人群。但隨著內容生態、內容營銷逐步走向成熟,內容消費升級是大勢所趨,相對應的人群分布結構也會從紡錘形向棗核形轉變,中高端人群所占比例將進一步擴大。
當然,騰訊新聞、天天快報之所以能覆蓋到中高端消費人群,并非偶然,與騰訊自身濃厚的媒體基因、微信及QQ分發渠道有直接關系。而且可以預測,隨著綜合資訊領域競爭的下半場開啟,用戶對內容品質的要求也將進一步提升,由快餐式的低質內容平臺向高端、嚴肅閱讀平臺遷移的現象將會發生,更契合內容消費升級趨勢的騰訊系可能享受到更多的紅利。
進入后用戶時代,“內容驅動VS技術驅動”將愈演愈烈
如果說內容是當下移動互聯網的風口,那么,誰最終能“收割”這一市場呢?我們并不否認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技術流、技術控的重要性,但技術驅動的資訊和內容生態是不帶溫度的,很難把控內容價值觀與方向,只會被用戶需求牽著鼻子走。比如用戶喜歡娛樂、低俗內容,平臺會拼命地推送類似內容,加速娛樂化、低俗化。所以,前期的市場教育完成之后,用戶會變得越來越成熟,從技術驅動到內容驅動的跑道切換是綜合資訊領域必然會發生的橋段,用戶也會越來越青睞嚴肅、深度閱讀,講究閱讀的品質和價值。
在這一全新PK規則的考量下,對更具媒體、內容基因優勢的騰訊可能會更有利。騰訊將依靠多年來在內容生產、內容策劃上所形成的先發優勢,與純技術驅動的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逐步分野。這種全新對抗主要圍繞兩個層面:
一方面體現在內容團隊上,優質內容天生帶有思想與靈魂的特質,因此對內容生產團隊的要求和依賴度越來越高。騰訊系在內容團隊上有十多年的積累,還有央視綜合頻道綜合部副主任李倫、原央視新聞頻道《24小時》副制片人孟田芳、鳳凰衛視知名主持人陳曉楠等一大批優秀媒體人的加盟,大大增強了騰訊系在內容生產端的實力,并賦予了內容獨特的態度、品位和思想高度。這是技術永遠難以替代的。
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內容品牌上,騰訊打造出了不少的精品、深度欄目,不只是做內容的分發“管道”,而是在上游內容生產形成內容產品、品牌的矩陣,同時覆蓋視頻、直播、圖文等各種形式,讓用戶能閱讀到不一樣的內容。比如“兩會全景報道”創造了151場聯合直播,5.14億視頻播放量,時長創紀錄,還通過創新讓用戶可以換個姿勢看兩會,以動畫版工作報告、H5兩會干貨知識、短視頻實時播報的方式呈現兩會內容。同時,如故事性極強的“日本一個人的車站關停紀實”,觀察人類進化與技術文明間“悖論”的“斷網黑鏡實驗”,去中心化、無剪輯藝術且具有思想交換高度的《十三邀》,4小時互動直播、1850萬網友深夜追隨的“天宮二號發射”,不求全部事實和真相、只聽當事人聲音的《聽我說》等專題及欄目,讓騰訊具有了鮮明的品牌識別性和原生氣質,體現了內容的深度、厚度、獨家性。
顯然,在創造高品質內容、迎合嚴肅閱讀時代到來方面,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僅靠技術驅動內容分發的模式,恐怕將難以為繼。因為技術并不是萬能的,內容的品質、調性及背后代表的價值觀往往需要沉淀出來,而非技術所能解決的。恰恰,在下半場的綜合資訊市場競爭中,內容將真正“回歸”,并超越技術,成為一個影響格局走向最關鍵的因素。對騰訊、新浪、網易等具有媒體基因的平臺來說,是一個機遇。對“技術控”的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是一個挑戰。
低質內容如“工業廢水”,營銷價值決定未來
而且,這一轉變過程可能比預想的要更快一些,因為內容生態鏈的上下游會加速這一進程。比如高品質內容代表了占比越來越多的中高端消費人群,廣告主會逐步放棄低質流量,倒逼內容生產環節升級,低質內容無法變現的話,自然會被弱化。
行業里也有類似的說法,低質內容像工業廢水,看起來喧囂熱鬧,用戶和流量齊升,但在變現方面卻差很多。當年土豆網創始人王微不得不砍掉視頻中的UGC內容,為服務器和帶寬成本減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彼時UGC視頻內容過多,廣告主無人問津,又占用了大量的成本。無獨有偶,如今短視頻雖然很瘋狂,但廣告主贊助、貼片的意愿并不強烈。不過一旦短視頻內容完成品質化過程,變現能力自然會水漲船高。綜合資訊領域同樣會上演這樣的一幕,所以說,移動資訊市場上半場暫時的繁榮帶有投機性,屬資本驅動型的,當市場冷靜下來后,內容的品質性才能得到驗證,真正的商業價值才會裸露出來。
而且,在移動互聯網內容碎片化、多樣化態勢下,廣告主越來越重視營銷價值和品牌安全,一些價值觀不正、色情擦邊的內容,企業品牌避之唯恐不及。相反,中高端人群聚集的平臺往往內容品質更高,也更具有內涵和調性,可以與品牌定位進行精準匹配,與目標受眾進行深度溝通、情感交流,其營銷價值具備極大的潛力可挖。如今,大企業品牌熱衷于欄目合作、追逐大劇植入、頭部綜藝節目冠名,高溢價購買優質媒體資源,就是這個道理。
可以預測,未來綜合資訊領域將呈現出不一樣的面貌,品牌廣告主在媒體投放、資源選擇、人群設定等方面會越來越苛刻,消費能力高的人群更受青睞,效果和回報更有保障,而那些低質內容、流量和用戶的營銷價值會進一步“縮水”,逐步被邊緣化。這將成為綜合資訊市場“下半場”競爭的一個轉折點。騰訊系等內容派能不能繼續走強,今日頭條等如何彌補單一技術流的短板,內容、技術兩大流派間的“斗法”會是最大看點。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