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福布斯》網絡版報道,聯想曾是“中華酷聯”中的一員,過去也曾在市場上呼風喚雨。不過,由于錯過了智能手機行業的兩次潮流而逐漸淡出人們視線。如今,聯想希望借助差異化的產品路線重建聲威,但分析師認為這條路并不好走。
盡管三星和蘋果兩巨頭各有各的煩惱(電池爆炸和銷量下滑),但它們依然把持著世界智能機市場的前兩位,攫取了整個行業大部分的利潤,而且這一趨勢已經持續了5年之久。在兩家巨頭風光無限的日子里,中國品牌卻血洗了整個智能機市場,它們緊跟三星與蘋果的步伐,將銷量前五的剩下三席收入自己囊中。
即使一直無法在美國市場打開局面,但華為已經拿下了全球銷量探花之位,未來五年內它們更是信心滿滿的要超越蘋果和三星。而西方消費者一無所知的OPPO和vivo,則也迅速崛起擠進了全球前五。
不過,另一家重要的中國品牌卻逐漸從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中消失,它就是聯想。
作為世界最大的PC制造商,聯想2014年年初還曾固有中國第二大智能機制造商的地位,但僅僅兩年時間,該品牌就跌落神壇,排名跌至第11位。
到底發生了什么?讓聯想一夜間失掉了優勢?
2014年1月,聯想以29.1億美元從谷歌手中接下了老牌智能機廠商摩托羅拉。PC巨頭希望能借助摩托在手機技術、專利保護、拉美與印度市場的強大影響力等優勢大力開拓全球智能機市場。
當時,外界對這次收購給予了相當高的期待,畢竟聯想此前曾成功消化了IBM的PC業務,成功整合摩托的移動業務看似也是情理之中。不過,市場分析機構Canalys的分析師本•斯坦頓(Ben Stanton)卻認為,聯想這次動作太慢,錯失了業界兩次重要潮流。
“第一波潮流是由運營商主導的合約機銷售向無鎖機銷售轉型。”斯坦頓說道。“聯想的競爭對手很好的利用了這次機遇,借助渠道優勢完成了反擊。”
斯坦頓表示,就拿華為來說,其子品牌“榮耀”通過網絡銷售的模式大幅降低了成本,迅速占領了市場。而另一個例子則是OPPO,該公司在中國有20萬家零售店,其勢力甚至延伸到了村子中。雖然這樣造成了管理和運營成本的上升,但卻成功提升了銷售額,與消費者打好了長期關系。
市場研究機構IDC的高級分析師泰小涵(音)認為這一趨勢讓聯想受傷頗深,因為此前它所取得的輝煌與運營商的合約機是分不開的。運營商收緊補貼后,聯想的銷量便開始大幅下滑。
2014年,中國監管機構要求國有運營商降低其市場營銷開支,這其中就包括針對智能手機的補貼。據悉,在三年中,這部分開支的削減幅度達到了20%,總計約為400億元人民幣。
“在喪失了運營商的補助后,聯想推銷手機的難度增大。”泰小涵說道。“畢竟聯想的品牌影響力有限,如果消費者需要花更多的錢購買聯想手機,他們更傾向于購買更有知名度的品牌。”
由于品牌孱弱,再加上毫無差異化的功能,聯想再次在智能機市場迷失,從而錯過了第二次潮流。斯坦頓表示:“聯想的競爭對手創新速度更快,它們的產品個性十足。”舉例來說,三星和蘋果這幾年就推出了搭載雙曲面屏和大屏幕的產品,成功贏得消費者關注。而聯想與摩托則準備不足,因此只能在低端市場與其他品牌打價格戰,而這并不是它們所擅長的。
Gartner在報告中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它們認為聯想是一個“大眾品牌”,但其產品卻“缺乏創新,在設計上也頗為落后。”在報告中,Gartner還舉了OPPO R9的例子,該機上市三個月內就售出了700萬臺,而鋪天蓋地的廣告成功將“閃充”這一特色功能植入了消費者的大腦中。
不過,聯想還有機會絕地反擊。斯坦頓認為,該公司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差異化的重要性。今年夏天,它們就緊隨LG和谷歌步伐,打造模塊化手機,讓消費者對攝像頭、揚聲器以及電池等零部件進行個性化組合。
“雖然OPPO與vivo依然擁有強大的競爭力,但聯想還是有機會提高市場份額的。”斯坦頓說道。“聯想還有發展潛力,但是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要實現既定目標也非常困難。”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