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支付寶錢包上線8.5版本,進入應用的首頁中央,出現有一個醒目的新春紅包圖標,而在桌面的應用圖標下方,支付寶還特意加上了“億元紅包”四個字樣。
其實早在去年10月份,支付寶app就不停地提醒用戶設置頭像,根本沒鬧明白一個理財類的應用為何也要設置頭像,最后因為強迫癥的緣故,架不住每次打開app必然遇到的提醒,只罷隨意挑選了張圖片應付了事。偶然的機會才得知設置頭像是為取得獲得紅包的資格。
就在支付寶推出如此喜慶的紅包界面設計時,微信的最新上線版本也更新了紅包功能,紅包功能加入附件欄,方便用戶發紅包;加上業界盛傳微信將聯手春晚發紅包,外界紛紛解讀,移動互聯網的新春“紅包大戰”一觸即發。
在我看來,這場所謂的大戰根本談不上是大戰,對壘雙方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螞蟻金服內部人士造勢稱之為的今年春節紅包戰會是“中途島之戰”,也是妄誑之談。
微信打得最好的一張牌
過去一年,馬云黑過很多人或企業,其中造成最大中傷的,當屬那句“微信一手好牌被打爛了”。不得不說,這句話戳中了騰訊的許多痛點,但也毫無疑問,馬云把自己的傷藏到了最深。
憑借天然的社交基因,微信紅包在馬年春節期間引爆社交圈,賺足了人氣,馬云把微信紅包稱作是“珍珠港偷襲”。其實所謂的珍珠港偷襲遠不止于表面那樣簡單,“一夜干了支付寶8年的活”雖已足夠兇猛,卻未完全道出問題本質。
微信紅包最根本的是,在互聯網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為社交互動注入了傳統的經濟贈與元素,同時開辟了以社交基因為基礎的互聯網經濟交往新的空間。
正是從這個角度而言,根本沒有社交基因的支付寶,卻要干一件基本已被微信紅包塑形的發紅包行為,面臨的挑戰可想而知。
支付寶這樣發紅包,靠譜嗎?
支付寶發紅包,是一件不能太認真的事。說支付寶心里頭有多大的底去做發紅包這件事,不見得,倒更像是支付寶對自身在理財應用方面的勢力宣示。微信紅包在這個垂直領域的強勢存在,且保持黑洞般的吞噬效應,對號稱最大的理財應用,無疑是pia pia pia地打臉。
支付寶搞出個人紅包、接龍紅包、群紅包和面對面紅包等看似熱鬧花哨的各種方式,實質上正是社交基因缺乏而采用的大而全布局,力求不偏不漏。不怕撈不到魚,就怕網放得不夠大。
自以為能乾坤大挪移的支付寶,無非就是對用戶的手機通訊錄公開或不公開的侵入,以再造紅包贈予所需的社交場域,玩法再多又如何?同時,就算社交基因成功了,難道只是把社交關系建立在紅包的基礎上?
在發紅包這件事上,微信和支付寶有截然不同的行動邏輯。微信基于社交網絡的內在基因,增加紅包這類的商業贈與,可謂是水到渠成。而即便支付寶錢包在新版本中特意上線了“我的朋友”功能,這種生硬的社交功能引入更多地只是刻意強求。
支付寶這樣發紅包,真的不太靠譜。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