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2015年的銷量突破1億是國產手機品牌中首個突破這個量級的,一向以大嘴巴著稱的消費者BG CEO余承東表示華為將在3年內獲得全球15%的市場份額,5年內達到25%,前者或許有可能,后者難度頗大。

華為近幾年正在學習三星的模式,即是大規模建設手機產業鏈,通過強壯的手機產業鏈支撐華為手機的發展,目前華為已經取得成績的是芯片–華為海思已成為全球第六大芯片設計企業,在技術上居于國內第一,與三星、高通處于一線位置。
其實,除了芯片,華為正在進入SSD控制芯片設計,并有傳與富士康合作建設液晶面板企業,又與中芯國際、高通合資開發半導體制造工藝等等,活脫脫就是三星的模板。
中國的半導體制造工藝如今依然落后于臺積電和三星,不過在中芯國際的努力下眼下已經研發成功28nm HKMG并量產成功,由于中芯國際的發展臺積電和聯電紛紛在大陸建立半導體制造廠,引進更先進的工藝,力圖在中國這個正處于高速增長的市場分一杯羹。
臺積電由于2014年全力照顧蘋果,導致長期大客戶高通出走,于是臺積電與華為海思合作開發16nm工藝,后來雙方再對該工藝進行改進并一度在能效上超越三星14nmFinFET,可見華為海思的技術實力。
華為在高端市場的發展其實也帶有三星的風格,在出身自三星的CMO楊柘的主導下,華為迅速在線上線下進行猛烈的廣告營銷,幫助了其在高端市場獲得成功。
2015年華為的銷量已經約是蘋果的一半,今年華為的銷量目標是1.3億甚至可能達到1.5億,而蘋果在喬布斯離世后,創新力日漸下降,并被詬病抄襲微軟的surface,iPhone6S的銷量不如意導致砍訂單,一增一減之下未來3-5年華為超越蘋果是有可能的。
華為2015年的銷量猛增,不過其依然沒有擺脫的問題是其與其他國產品牌一樣,嚴重依賴國內市場,按IDC的統計,華為依然有六成的銷量是國內市場完成的,其實國產品牌整體銷量有近八成是在國內市場完成的。
然而讓人困惑的是,按trendforce和工信部的數據,2015年國產手機品牌海外銷量大約在1.1億部,按IDC的數據華為已有4000多萬海外銷量,聯想有近6000萬海外銷量,只是這兩家的海外銷量就有近億,但是TCL、中興海外銷量可也不小,這些國產品牌各自的海外銷量之和遠超trendforce和工信部統計的海外銷量,實在讓人困惑!
至今為止,全球市場份額超過兩成的手機品牌寥寥可數,諾基亞、三星是少有的兩個品牌之一,不過這兩家企業都經過了多年的努力,并擁有強大的品牌和產業鏈優勢。
經過數年的奮斗,華為如今全球份額也不過是7.3%,其要實現25%的全球份額難度非常大。2015年華為的銷量雖然創了新高,然而其面臨的問題也不少。為華為進軍高端市場立下汗馬功勞的楊柘已經離職并加入TCL,推動華為手機獲得發展的華為海思在2014年推出完美芯片麒麟920后,2015年推出的麒麟950領先優勢不明顯甚至落后于三星的Exynos8890和高通的驍龍820。隨著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強推全網通,這對缺乏CDMA技術的華為海思不是一個好消息。

曾經領導小米打敗華為的黎萬強重新出山,最近小米連連猛打營銷戰,頗具當年之勇,這對華為國內市場造成壓力。三星在吸取了教訓后,正在改變其在中國市場的營銷作風,加上小米和其他國產品牌的競爭下,華為在高端市場要繼續發展面臨難題,去年底華為又一次猛推千元機體現了這一點。
華為是時候沉下心來做好產品,加快自己的手機產業鏈建設,而不是繼續不斷的大嘴巴,在海外市場的競爭比國內市場更激烈,需要考慮的因素也更多,例如三星在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企業之后,至今糾纏于與蘋果的實際專利大戰,即使華為多年來在電信設備市場打滾積累了眾多的專利,但是其與三星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2015年在美國市場三星和蘋果的專利授權量分別是華為的6倍、3倍多。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