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大鵬
過往的一天,對于阿里巴巴來說注定載入史冊。
它向世人宣布了兩件大事:市值超4700億美元,再次站在了“巨人”亞馬遜的肩膀上;成立了探索人類科技未來的實驗室“達摩院”,要在三年內研發投入千億人民幣。
對于達摩院,人們往往有會三個疑問:為什么此時建立?它的意義何在?投這么多錢值不值?
對此,新浪科技采訪了達摩院院長張建鋒和阿里云總裁胡曉明,看看在這兩位“掌門人”眼中,達摩院的意義何在,它將以怎樣的形態服務20億人。
未來3年 年均技術投入超300億
馬云曾在多個場合說過同一句話:“若企業不改變模式,必然會消亡”。
這句話似乎也在影射著阿里巴巴。反觀昔日巨頭,雅虎、諾基亞、黑莓、柯達……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已風光不再,他們都是在寥寥數月中沒落,實在令人唏噓。
時至今日,阿里巴巴已經18歲了,看似如日中天,實則也暗藏風險,馬云清楚地意識到危機感,他也在積極尋找著新的突破口——今年,他舉起了“與科學家共盈”這把利劍。
在云棲大會前一天,馬云曾與13位頂級科學家進行會談,其中包括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院士、中國量子力學第一人潘建偉院士等。他公開表達對科技的熱愛和尊重,自嘲“往往最不懂技術的人最熱愛技術,因為是真心的熱愛”。

確實,阿里在技術上的投入較往年大幅增加。根據阿里財報顯示,2017財年(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底)其技術投入為170億元。同期,百度為101.5億、騰訊為118億、京東為54億。按照馬云的說法,未來3年阿里對技術再投入千億,這意味著年均技術投入將超過300億元,這或許顛覆了普遍對阿里商業強于技術的認知。
成立達摩院,馬云依舊將技術創新的人才納入其中。在首批公布的學術咨詢委員會中,10人就有8人為院士,包括三位中國兩院院士、五位美國科學院院士。
不難想象的是,在未來不久,委員會的成員名單將成倍數增長,且科學家和院士將作為主力軍。這些人分別來自不同領域,專攻不同的產業方向,他們或許將決定中國乃至全球的產業競爭格局。
具體而言,在人工智能方向,達摩院納入了世界級泰斗Michael I. Jordan’和美國工程院院士李凱;基因研究方面,納入了“人類基因組計劃”領軍人物George M. Church;量子力學第一人潘建偉雖未出現在首批名單中,但隨著達摩院規模的加大,加入或許也只是時間問題。
近水樓臺 科研成果將優先產業化
眾所周知,在這些前沿科學上,但凡哪個方向上有所突破,其背后的巨大產業將被挖掘,擁有達摩院的阿里巴巴無異于“近水樓臺”,它必然最先將科研成果產業化甚至商業化,從而從科技上獲得主導地位,同時實現未來“自給自足”的目標。
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訪時驗證了這一觀點。他表示,量子計算需要產業化,但時機不成熟,目前還處在慢慢培養量子環境的階段,這可能需要三年到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妨礙我們對量子計算持續的投入,我相信量子計算未來成為產業化”,胡曉敏說,未來雙方會在量子算法、量子軟件和工具上有更多合作,雙方將有更多的聯動,屬生態合作。
如果說達摩院吸納科學家是前瞻布局,那么當下達摩院還需做一件事——通過平臺連接更多的產業。
達摩院院長張建鋒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訪時說,達摩院主要是提供平臺,引入更多的人才,從而可以打造基礎設施,再通過阿里云輸送給更多的客戶,“讓客戶有更多的機會,通過研究院,通過阿里云這個平臺,連接更多的行業”。
換句話說,達摩院一方面要做嘗鮮者,它在等待時機,等待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另一方面要做嫁接者,讓阿里云的客戶有更多的機會實現連接,從而解決更多的問題。這一切正映襯了馬云的那句話:Research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with profit and fun(為了解決問題進行研究,順便掙錢還有樂趣)。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