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言已久的微信應用號終于在9月21日“站”到了臺前,換了一個名字,叫做“微信小程序”。目前還只面向少部分開發者內測,面紗其實還沒有完全揭開,就有不少人開始歡呼小程序是微信的一次大壯舉、微信這次要顛覆應用市場、開發者可以不用開發App了……世界真要被顛覆了嗎?
網上流傳的一張朋友圈截圖里,“微信之父”張小龍說,這種小程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用戶掃一掃或者搜一下即可打開應用,對用戶來說應用觸手可及,對微信來說體現了用完即走的理念。
聽來很是耳熟對不對。
所謂“創新大壯舉”的微信小程序其實并不是個新東西,早在2013年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就描繪過同樣模式的產品,百度輕應用,在百度當時的戰略里,輕應用被定位為其移動端布局的關鍵棋子。不僅是百度,UC、獵豹等瀏覽器,還有一些應用市場都嘗試推出過類似功能。
如今回過頭去看,這些基于H5的WEB App,盡管對開發者而言開發門檻低、移植性強,對用戶而言所見即所得,但沒有一個能成功,說到底還是用戶體驗不夠好,這些輕應用的底層能力都比較弱,不好用,用戶當然難養成使用習慣,用戶不愿意用,開發者也難有足夠的動力去開發更多更好的輕應用產品。
就是對微信自身而言,小程序也不算是個新的東西,現在微信里接入的滴滴、大眾點評、京東、58之類的應用,其實就已經是小程序的概念了,只不過微信要把給原來鵝系企業的能力,給到更多的普通開發者,用戶就可以像類似使用一般App那樣,不用先關注一個微信服務號,就可以直接使用其提供的功能,就像現在微信里的滴滴那樣。
不過,即便如此,作為用戶,我還是會選擇直接使用滴滴、大眾點評、京東的App,而不是在微信里點開它們的“小程序”。原因在于:
1、首先,相比較要打開微信,點“我”,選“錢包”,在“第三方服務”里找滴滴,當然是直接打開滴滴App來得更為直接省事;
2、其次,大眾點評之類的應用功能和交互都比較復雜,App的體驗絕對比在微信里打開要來得好;
3、第三,如果在使用微信中這些“小程序”的同時,系統提醒有人發消息過來,只要點了查看信息,關于“小程序”的一切都要重頭來過。
不好用,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更關鍵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你究竟是在享受微信8億用戶的紅利,還是吃下了一粒為微信延續青春的“春藥”?
眾所周知,現在微信公眾號有上千萬,但活躍度卻每況愈下。微信活躍度下滑沒關系,開發者自己有流量就好了,但悲劇的是,公眾號吸粉和提升活躍越來越難,為了提升活躍只能加大投入。正在大家身心疲憊的時候,“小程序”適時出現了。
情況會有變化嗎?公眾號的第一波紅利沒趕上,“小程序”一定要趕早?省省吧,這些機會只會是張小龍身邊那些朋友的,你跟張小龍很熟嗎?
幾十萬上百萬的“小程序”開發出來,分發會是最大的問題。按照張小龍在朋友圈的說法,“小程序”的獲得靠掃一掃或者搜一搜,也就是說,微信不會提供應用市場、排行榜、導航首頁這樣的中心化分發方式。想蹭這樣的免費或廉價流量,沒戲!從這一點上說,微信還比不上支付寶,支付寶的九宮格應用市場和9.9新版的首頁動態欄未來都可以是最好的輕應用分發市場。
“掃一掃”的本質是無數開發者通過各種方式、各種投入為微信去拉流量。既然為微信公眾號拉流量已經審美疲勞了,就接著為微信“小程序”拉流量吧,總有一款適合你。而“搜一搜”,在用戶還不知道、不了解你的情況下,讓他們通過搜索去找到你,談何容易,競價排名正在對你招手。
所以,先別忙著歡呼顛覆什么的。朋友圈本地推廣廣告的產品已經準備好了,想做“小程序”,先看看自己的錢袋子吧。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