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零壹財經
作者 | 任萬盛
“造車大戰”或許是2021年最火熱的主題。
年初以來,美的、貨拉拉、360、海爾、小米、OPPO等公司均傳出有關造車的消息。市場雖然火熱,質疑卻也一直不斷。一些紅極一時的造車新勢力,因為項目遲遲不落地,被業界戲稱為“PPT造車”。
觀察“造車大戰”,專利技術是一個重要的維度。其中,自動駕駛作為智能汽車核心技術,同時也是這些互聯網科技公司參與度最高的技術領域。
為了展現“造車大戰”背后的技術競賽,零壹智庫對自動駕駛相關專利進行收集整理,從專利視角展現我國智能汽車發展現狀和潛力。
一、中國自動駕駛專利申請情況
零壹智庫根據智慧芽的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有8,275家公司參與了自動駕駛專利申請,專利合計40,682件,其中授權專利14,018件。
在這些企業當中,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3家公司分別是百度(2009件)、華為(1332件)和大疆(705件)。
圖1:2021年中國自動駕駛專利排行榜TOP10

注1: 數據檢索截至2021年6月1日
數據來源:智慧芽,零壹智庫,國家知識產權局
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將智能汽車作為作為發展戰略之一。此后,《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建設方案》、《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發展路線圖》等政策相繼出臺。
與此同時,我國相繼出現大量公司開始自動駕駛領域的研究,相關專利申請數量出現爆發式增長。
每年申請的專利的公司當中,超過60%的公司為首次申請。尤其是2017-2020年之間,每年均有超過1400家公司參與自動駕駛專利的申請,其中新加入者超過1000家。例如,美團、新石器、小馬智行、馭勢科技都是最近5年新加入該領域的公司。
大批的新加入者,直接促進了自動駕駛相關專利申請數量的激增。在短短5年時間內,每年參與專利申請的公司由966家增至2479家,每年新增專利由2852件增至9750件,專利申請規模擴大了近2倍左右。
圖2:過去10年自動駕駛專利申請情況

注1: 數據檢索截至2021年6月1日
數據來源:智慧芽,零壹智庫,國家知識產權局
圖3:過去10年自動駕駛專利申請人(公司)參與情況

注1: 數據檢索截至2021年6月1日
注2: 新增企業指首次申請自動駕駛專利的公司。
數據來源:智慧芽,零壹智庫,國家知識產權局
從各公司專利申請情況來看,有9成的公司相關專利申請量不超過5件,這在一定程度上或許說明了大部分相關企業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儲備普遍比較薄弱。
從申請人總量上看,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有超過8200家公司參與了專利申請,并且每年仍有源源不斷的新加入者。但是,大部分公司技術儲備薄弱,超過62%的專利申請來自在5.4%的公司;有近90%的公司,專利申請數量不超過5件,其中僅申請了1件自動駕駛相關專利的公司就超過4600家。
表1:自動駕駛專利申請人(公司)分布情況

注1: 數據檢索截至2021年6月1日
數據來源:智慧芽,零壹智庫,國家知識產權局
二、中國自動駕駛專利排行榜
根據專利申請數量,零壹智庫發布了2021年自動駕駛專利排行榜TOP100。其中進入前10的企業分別有百度(2009件)、華為(1332件)、大疆(705件)、吉利(664件)、騰訊(522件)、博泰悅臻(512件)、滴滴(453件)、小鵬汽車(434件)、奇瑞汽車(420件)和比亞迪(397件)。其中,互聯網科技公司占了5家名額,傳統汽車廠商3家,從專利角度可以看出互聯網科技公司在自動駕駛領域優勢顯著。
整體來看,這100家公司可以分為這5種類型:
互聯網科技公司。例如百度、騰訊、京東、美團、聯通、海康威視、小米、中興通訊、360等企業;
傳統汽車產商。例如吉利、比亞迪、上海汽車、長安汽車、廣州汽車、奇瑞、江淮汽車等;
新能源汽車公司。如小鵬汽車、蔚來汽車、愛馳汽車、奇點汽車、零跑汽車、理想汽車等;
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如馭勢科技、初速度(Momenta)、縱目科技、四維圖新、文遠知行等;
此外,還有些公司專注于垂直領域的科創公司,如專注于智能汽車芯片研發的地平線 ( Horizon Robotics );專注于自動駕駛出行服務的小馬智行;專注于自動駕駛卡車領域的圖森未來、智加科技、主線科技等。
表2: 2021年中國自動駕駛專利排行榜TOP100




注1: 數據檢索截至2021年6月1日數據來源:智慧芽,零壹智庫,國家知識產權局
特別提醒:本網信息來自于互聯網,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