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實踐證明,在聚焦顛覆性技術領域的高科技公司發展進程中,技術產品與業務模式從來都不是筆直上升的線。在達成創始人最終暢想的遠景宏圖前,通常要經歷數輪實現路徑的演進和迭代。硅谷鋼鐵俠伊隆·馬斯克和他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是一個極好的借鑒,這家公司剛被CB Insights列為世界第三大最有價值的創業公司。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中國自動駕駛公司蘑菇車聯面對地面上的人類未來自由出行的夢想,同樣走出兩條技術商用雙螺旋遞進相交的曲線。二者在技術和商業化探索上的奇妙重疊或許反映了顛覆性技術創業者們面臨的共同難題,以及一個被初步驗證可行的商業進階之路。
天上的SpaceX模式
馬斯克創辦SpaceX的遠景很好解釋:用足夠低廉的價格把人類一批批送到火星。為了實現這個半個世紀前堪比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偉大使命,他需要解決兩個問題:技術,資金。
星際旅行比今天任何載人航天的路線都要遠,技術挑戰也都要大。事實上馬斯克創辦SpaceX就是因為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無法完成這一探索。馬斯克沒有一蹴而就,他非常聰明的把業務的第一步圈在了技術更加成熟的商業航天領域。
但商業航天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處于政府監管之下,這意味著政府機構在商業鏈條中扮演的復雜角色:規則制定者、行動審批官以及不易更張的招標采購方。成功研發可回收的獵鷹系列火箭讓SpaceX收獲了NASA的青睞和隨之而來源源不斷的火箭發射合同。2020年載人“龍”飛船首發成功讓SpaceX的業務再次擴展到了利潤更豐厚的載人航天領域,今年以5500萬美元/席的價格贏得了NASA數百億的載人登月業務訂單,接近波音報價的1/2。服務NASA給SpaceX帶來了技術工程化交付能力以及更重要的商業信譽。如今它的簽約客戶包括老牌衛星公司、創業公司以及美、德、韓等國政府。

圖片來源:SpaceX
從可回收的獵鷹火箭系列到載人登月的“龍”系列飛船,再到專為人類大批量殖民火星定制的在研“星艦”,SpaceX的技術探索遵循一條漸進式上升曲線,每個途徑點不僅必要,而且精準地踩在市場需求點上。但殖民火星終極夢想的實現要靠一個空間更大且穩定上升的資金來源。馬斯克曾經評估,僅僅開發太空旅行星艦就得花50億美元。
于是SpaceX商業模式的2.0階段應運而生:衛星互聯網服務。美國私營航天基本被限制在低軌道(LEO)部分的衛星網絡建設,其中隱含的通信網絡服務衍生市場規模比衛星發射高數千倍。在這個價值萬億美元的全球互聯網連接市場,即使如馬斯克所言,SpaceX只爭取其中3%,也能帶來300億美元收入,大約是火箭發射業務年收入的10倍。“該公司星鏈(Starlink)、星艦(Starship)等項目的巨大潛力,以及獲得利潤豐厚的政府合同,都是我們提高其預估價值的重要原因。”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亞當·喬納斯(Adam Jonas)在一份給投資者的報告中寫道。SpaceX在今年4月完成新一輪融資,估值從一年前的460億美元升至740億美元。

圖片來源:SpaceX
如果說SpaceX的階段性成功揭示了馬斯克在探索讓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目標下的技術商業雙螺旋推進模式,那么中國公司蘑菇車聯在自動駕駛技術和商業化上的階段性實踐就是人類在地面上探索自由出行夢想的絕好商業研究樣本。
地上的蘑菇模式
7月初,蘑菇車聯的一場商業實踐引起了數十家國際頭部媒體關注:在湖南衡陽這座中部交通樞紐城市,一輛輛色彩鮮艷的自動駕駛robotaxi、robobus、自動駕駛清掃車、巡邏車列隊行駛,這是蘑菇車聯自動駕駛城市公共服務車隊在進行路面測試。法新社報道稱“這可能是目前全球自動駕駛領域最龐大的落地計劃”。
自動駕駛城市落地背后是極其嚴苛的技術安全性需求。相比商業航天,地面上自動駕駛技術要面對更大的不確定性,畢竟太空不會出現意外冒出的行人、氣球、雨衣或各種費解的交通標志。不僅如此,載人火箭發射與宇航員的生命息息相關,自動駕駛與每一位市民的生命息息相關。蘑菇車聯落地國內第一個車路云一體化自動駕駛的實踐揭示了它對自動駕駛即時安全落地的技術實現路徑思考:當我能夠讓一座城市中的每一輛車、每一個路側智能設備獲取的數據在云端實時打通匯聚,一套覆蓋整座城市的實時立體數字交通網絡將逐步成型,吸納交通環境中所有的不確定性。

圖片來源:蘑菇車聯
更早的時候,它在北京完成了中國第一個開放式5G商用智慧交通車路協同項目。較早沉淀車路協同技術實踐給了這家自動駕駛公司無縫遞進至車路云融合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基礎,也為承接各地政府智慧交通項目提供了系統性的技術架構能力支撐。
與自動駕駛技術迭代對應的是蘑菇車聯對于商業模式的分階段探索。在自動駕駛領域,谷歌、通用汽車、一眾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大多初生即鎖定無人出租車(Robotaxi)的誘人商業前景。但在實際落地層面,每向城市開放道路每推進一公里,都面臨技術成熟度、政府道路監管、法規約束和大眾接受度的考驗。


圖片來源:蘑菇車聯
換一種思路,如果是為政府提供交通新基建和公共服務車輛的智能化升級呢?基建在中國政府非常熟悉的工程項目支出范疇中,公共服務車隊升級是政府管理能力和為人民謀福祉的重要體現。從這個角度看,蘑菇車聯用車路云一體的自動駕駛技術方案承接中國地方政府智慧交通項目與SpaceX利用獨特的可回收火箭技術拿下NASA的火箭和衛星發射合同并無二致,出發點都是精準匹配政府機構對于技術用于“加分”的訴求,而不是刻意推銷難以驗證技術成熟性和安全性的新方案。在中國各地政府推動新基建的背景下,這條路徑能夠給自動駕駛公司帶來持續不斷的落地項目,為全自動駕駛的終極目標提供支持。
科技創業者面臨的兩大難題
在具備技術顛覆性的高科技領域創業注定是一場同時穿越技術和商業化無人區的旅程。如何踩中技術迭代的節奏,如何找到對應不同技術階段的商業模式,很好的活下來,并最終到達夢想之地?
首先,顛覆性技術從橫空出世到實際落地應用,往往遵循一條曲線演進的規律軌跡。人類大批量殖民火星的星際航天技術需要從造一艘火箭起步,中途經歷月球載人飛船,最終完成以火星為目的地的宇宙飛船建造和應用。全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同樣離不開單車智能、車路協同、車路云融合的演進軌跡。
其次,商業化是科技創業者的必修課。如果技術創新是彈頭,可靠的商業化路徑則是讓子彈命中靶心的推動力,只有廣泛的商業化應用才能將技術價值轉化為商業價值。而顛覆性技術的商業化同樣遵循曲線演進的邏輯,這是由于顛覆性技術剛剛問世的時候往往具有風險高的特性,對應的也只是小眾市場,如何定義和切入小眾市場十分考驗創業者的商業洞察。
最后,學會與政府做生意是一項必備技能。當今高新科技的發展與國家實力、綜合形象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國家政府機構在技術和商業化雙重演進的進程中扮演著審查者和需求方的多重角色。另一方面,政府機構對于高新科技的商品化需求往往迫切而模糊,這也是蘊含技術派創始人最多商業嗅覺和政治智慧的地方。以終為始,順應顛覆性技術的演進規律,快速找準匹配的商品轉化路徑,為遠景目標提供源源不斷的彈藥,這是今天科技公司領頭人探索出來在商業世界生存繁榮的智慧。從這個角度來說,天上的SpaceX模式與地上的蘑菇模式并無二致。
除了星際航行和自動駕駛,技術和商業化雙螺旋曲線推進的模式正在更多高新科技領域得到驗證。全球最大動力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早期通過攻關電解液配方解決了原始專利缺陷,再與寶馬等大牌整車廠商合作將之商業化,支撐面向未來的三元鋰電池技術研發應用,一步步逼近“以動力電池為核心的移動式化石能源替代”的終極宏圖。
隨著顛覆性技術和商業化雙螺旋遞進的路徑越來越清晰,未來的主導權已經轉移到那些擁有深厚技術背景并提早一步看清商業規律的技術創始人手里。
特別提醒:本網信息來自于互聯網,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