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話就能控制家電,刷刷臉就能支付……得益于人工智能的發展,這些曾經存在于科幻片和幻想中的場景,如今正在一一實現。
技術的價值,在于讓人類更好地理解世界、改變世界,而當下最核心的技術,便是人工智能。百度副總裁、AI技術平臺體系(AIG)總負責人王海峰在接受《中國人工智能之路》采訪時這樣定義人工智能的價值,“人工智能正在成為這個時代技術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其實際作用絕不僅僅在互聯網,在各商業領域的滲入,將會給各行各業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也會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
百度AI的進階之路已經步入快車道,而百度AIG作為百度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石,自誕生之初就肩負百度AI研發的重任。目前,百度AIG僅成立一年之余,但外界已經能夠清晰感受到:以百度AIG為核心的百度AI技術研發實力進一步加強,應用落地遍地開花。
商業化落地思路清晰 前瞻性布局奠定應用基礎
2017年3月,百度宣布整合包括NLP、KG、IDL、Speech、Big Data等在內的百度核心技術,組成百度AI技術平臺體系(AIG),任命王海峰為AI技術平臺體系(AIG)總負責人。在進行前瞻性AI基礎技術研究的同時,讓頂尖技術走出實驗室,真正落地成為產品、解決方案,實現商業轉化,是王海峰就任的百度AI技術平臺體系(AIG)總負責人后的核心工作之一。

百度AIG成立后不久,王海峰又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將原百度研究院的幾個技術團隊升格為視覺技術部、人臉技術部和增強現實技術部等獨立技術部門,成立AI技術平臺與生態部,推動AI技術落地;百度研究院聚焦在前瞻基礎研究,致力長期創新突破和與業務部門互補協同;新成立智慧機場業務部及智能客服與金牌銷售業務部,推進百度AI應用落地進程。
今年年初,百度再度宣布升級百度研究院。百度AI技術平臺體系的基礎之一百度研究院宣布正式升級,三位世界級人工智能領域科學家Kenneth Ward Church、浣軍、熊輝加盟百度研究院;新設立商業智能實驗室和機器人與自動駕駛實驗室。新成立的實驗室不再是此前IDL(深度學習實驗室)這樣的純技術實驗室,不再只做深度學習、大數據這樣的底層技術研發,從名字就可以看出,百度AIG對技術商業化落地的重視。
梳理與整合發展路徑的同時,關于百度技術的新動態也接連不斷。比如連續三年入選美國權威雜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百度自然語言處理(NLP)團隊研發的V-Net模型登頂MS MARCO機器閱讀理解測試榜首,百度人臉技術刷新三項WIDER FACE評測記錄等等。此外,百度AI落地于各行各業的新聞頻頻,包括金融、交通、零售、機場……旨在賦能開發者與創業者的百度AI開發者實戰營及百度AI加速器,也獲得了業界的青睞。
從幾次大動作來看,百度AIG在AI應用落地之路上穩扎穩打,戰略前瞻。以王海峰對百度業務體系的了解,以及注重技術實踐的風格,AIG毫無疑問已經完美扛起了百度AI技術研發及商業化探索的大梁。
遍地開花:百度AI落地步入快車道
王海峰曾闡述過他對技術的理解:“AI的發展最終還是要回到‘服務用戶需求’的本質,這是我們每一位人工智能的從業者都需要銘記在心的。利用好人工智能來服務好我們的用戶和客戶,以及更好地打磨AI能力來推動各行各業的效率提升,是每一位人工智能領域從業者的期望。”
根據公開數據,百度現在已經開放90多項AI能力,為開發者和合作伙伴提供先進的AI場景化能力和解決方案,開發者和日均調用量持續穩定增長,接入開發者近50萬。百度大腦日均調用2188億次,相當于每個中國人每天調用168次百度大腦。這也意味著,一方面開發者們在陸續接入百度AI;另一方面,開發者們也在利用百度AI創造新的落地可能。
為了給予開發者更多實實在在的支持,讓更多人可以輕松用上AI,百度在開發者們最關注的成本方面選擇鼎力支持。在去年的百度AI開發者實戰營中,百度相繼宣布語音、人臉接口收費調整政策,在新政策之下,對于中小企業而言,使用百度語音、人臉技術基本等于永久免費,直接“推倒”了高昂的費用門檻,也由此帶來了更多得合作伙伴使用接入百度AI技術。
與此同時,百度AI還不斷推出了大量與應用結合緊密的技術和行業解決方案,如智慧視覺技術方案、數據智能平臺、智慧機場行業方案等,這些為百度AI的落地打下了堅固基礎。研發成果落地催生了更多的研發需求,而研發需求的滿足則推動了更多的落地,這已形成良性循環。
至今,百度AI的合作伙伴覆蓋交通出行、企業服務、安防、軟件工具、游戲、閱讀、教育、智能設備、視頻、咨詢分析、金融、生活服務、物流等多個領域。比如智慧機場業務部已與包括北京首都機場、海航云商、海航基礎股份(美蘭機場)在內的多家航空機構達成合作,共同打造航運物流和智慧機場領域的標桿;人臉識別系統廣泛應用于烏鎮、武夷山景區等。
AI技術與具體場景的緊密結合讓我們看到,百度AI已經走過了比拼公開測試跑分成績、論文發布數量、技術參數指標的初級階段,快速走向應用落地。這才是未來人工智能全面發展,為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推動力的正確方向。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