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落地,安防無疑是目前公認最大的應用場景之一。
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的最新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場規模為3080億美元,預計到2023年這一數字將增長為7172億美元。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預測,2021年中國智慧城市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8.7萬億。毋庸置疑的是,公共安全需求是促進智慧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隨著AI安防的崛起,更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支撐和驅動力。
回顧安防產業的發展,經歷了從模擬到數字,網絡和高清,再到今天的智能時代。在AI融入安防之前,采集、傳輸、儲存的產業鏈已經足夠成熟。高清攝像頭的不斷迭代和4G的全面普及,也讓云計算、數據庫等在安防領域開始部署。AI之于安防,解決的正是分析、反饋這兩個影響產業鏈難成閉環的痛點。
AIoT+安防,智慧的 “腦”和“眼”
AI+安防的迅速崛起,從市場規模的高速擴容中就可見一斑。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AI+安防軟硬件市場規模達到135億元,增速約250%,并預計2019年仍保持高速增長。而其中,視頻監控占據了近90%的市值,成為AI+安防的主戰場。

安防產品在各行業的應用占比(來源:億歐)
公共安全,是一個全域性的概念。智慧城市,只是目前發展相對成熟的一個模塊。城市本身就是一個大型數據基礎設施,借助物聯網感知和信息化設備對這個龐大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從而實現感知、采集、傳輸、存儲來自城市中的各類運行數據。海量異構數據構成了智慧城市的數字化基礎,是走向智慧的基礎環節。在城市物理空間之外構建可感知的數字孿生城市,繼而從數字化走向全面智慧化。這其中,視頻是未來重要的信息載體,涵蓋的有效信息量也最多。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各類攝像頭部署超過2億個,視頻存儲容量已超過400000PB,而這些攝像頭相當于城市的眼睛。隨著雪亮工程、平安城市在全國范圍內的漸成規模,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技術的滲透,城市的安防數據呈幾何倍增長。如前所述,安防產業在融入AI前的現實痛點出現在分析和反饋階段。數據海量、傳輸時延、存儲壓力,也大大影響著這些信息分析、反饋的實時性和準確率。傳統的安防架構和手段,其作用就變得只能監控和留證,而非安防本質的防患于未然。
AI的出現,對安防產業的意義是兩方面的。首先,自然是直擊痛點要解決分析和反饋問題。機器學習對海量異構化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在云平臺進行數據碰撞,以及邊緣算力的注入,也大大提升服務器的響應速度,實現在前端攝像頭端實時對視頻數據進行結構化處理。云邊的結合,讓“大腦”更聰慧。再者,就是計算機視覺賦予攝像頭更敏銳的“眼光”,不僅僅是識別人臉和車牌,多特征的結構化識別、姿態識別、3D相機技術等技術,讓數億級的攝像頭睜開智慧的眼睛,對多樣化的數據拾取,所帶給安防產業的變革不言而喻。
安防的求“變”新生
如果問今天安防是什么?可能答案范疇更偏向于基于視頻監控的城市級管控平臺。在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驅動下,整個安防產業價值迅速提升,帶有深度學習功能的前后端產品不斷推出,后端大數據平臺已然逐步成型。安防,不再僅僅是對人、車、物的視頻識別和監控,技術變成了越來越重要的驅動要素,同時業務轉型的需求也在驅動安防產業的變革。
這一變革,不再是原來安防產業所經歷的模擬到數字,標清到高清的升級,而是產業邊界的模糊與外延的擴大。這對每一個進入安防領域的玩家來說,無論新老,都挑戰巨大。今天對“智能+安防”解決方案的要求,絕不再是產品的組合,而是需要深刻理解客戶的業務場景。既能滿足標準化的需求,也能提供多樣性、定制化的方案。
智能化的安防解決方案,也是特斯聯最成熟的產品線之一。基于注入邊緣算力的AI終端和物聯感知設備,對人、地、事、物、情等建立知識圖譜,進行動態感知和預測,在后端平臺形成人臉大數據庫,可進行特征檢索、姿態辨別。通過人臉識別檢測分析和對視頻的結構化分析,讓安防數據融合輔助治理,實現對重點布控的安防預警和異常行為的主動預警。

特斯聯智慧城市感知平臺的實際應用
在北京、上海、重慶等多個一二線城市,特斯聯的AIoT+安防解決方案在社區、園區、校園等各類場景落地。助力多個社區明顯降低侵財案件和可預防性案件的案發率,其中一些社區更是實現了刑事案件“0發案”,極大地提升了人民群眾幸福感與安全感。在上海,特斯聯借助人臉大數據庫和行為分析,生成異常陌生人預警,借助公安在逃人員數據庫系統,最終幫助警方鎖定并抓獲潛逃嫌疑犯。
特斯聯更創新AIoT+安防的應用范圍,跳出封閉物理空間的社區、園區、校園等場景,對開放式的村落、小鎮進行安防設施和平臺的部署,在無門禁、無圍擋、無感通行的情況下,依舊能做到“慧眼”如炬。
從目前的技術趨勢來看,未來硬件端必然是云計算與邊緣計算相結合的。部署邊緣算力,也正是特斯聯在解決實際場景問題中不斷探索后得到的結論。特斯聯領先于行業趨勢,將AI學習訓練平臺前置,讓視頻監控和物聯感知設備更智能。在前端的邊緣計算用來處理安防、災害等緊急事故,云端用來處理更多維度的數據碰撞等非緊急事務,這也是云邊融合的一種合理模式。
未來,AI、5G等技術要素驅動在安防產業中的涉足必將越來越深。把如今的智能安防定義為有AI+IoT加持的“基于視頻監控的城市級管控平臺”,那么“智能+”的深入也將是從前端的智能攝像頭到后端平臺的數據庫和智能分析。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依舊把“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擺在重要位置。強調“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構建城鄉社區治理新格局”。其中就要做到“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這也意味著,公共安全依舊是安防領域的焦點之一。在安全感、幸福感成中國發展的新期許時,未來幾年,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必將成為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核心力量。
安防的智慧“新生”,也就是技術創新發展的新生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