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近年來網貸市場的爆發式發展,“互聯網金融”、“P2P”等詞匯一躍成為時下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
P2P網貸作為金融和互聯網的結合體,其金融特性體現為資金融通,其互聯網特性體現為信息交換。網貸的出現讓陌生人之間實現了相互借貸的可能,但是這一模式有一個基本前提,即信息的透明、對稱。
隨著P2P網貸的不斷深入,其產品也呈現多樣化的發展,有針對小微企業的產品,也有針對個人貸款的產品。但是無論什么樣的產品,投資者均可以從標的上清楚的知道自己所投的資金流向以及借款人的部分信息。
但凡事都有例外,近期的某篇報道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該文報道了某個互聯網金融企業旗下的某個產品,該產品模式為集中購買小貸企業以及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然后打包分割式的向投資者發售其債權。
相關專業人士透露,此類產品看上去很美好實際隱藏眾多風險,且不論該平臺是否有資質完成非標債權資產化的發售,單單信息對稱性就違背了互聯網金融的本質。該平臺標的來源是否可靠、標的選擇標準又是怎樣,投資者均不知曉,那么投資者怎么判斷該產品的風險性呢?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信息的缺失,如何判斷該平臺是否存在自融或者旁氏騙局的情況呢?
對于信息不太完善的新型產品,一定要擦亮雙眼,理智的去考量其背后的風險。在投資時一定要選擇信息披露完整的平臺投資,例如錢多多、有利網、紅嶺創投。平臺想要在市場上長期生存下去,信息的公開透明是基本,也是贏得投資者信任的基礎。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