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戰場,四分天下。分的是什么?

如何服務零售行業是目前B端服務商絞盡腦汁思考的問題,隨著零售行業多樣因素的增加,系統的演變形態也隨之發生變化。
本文作者劉春雄認為零售現在已經形成了四大銷售板塊格局。一塊是KA(直接銷售終端平臺,keyAccount,以下簡稱KA),一塊是平臺化的B2C,一塊是橫向一體化的零售(如連鎖便利店),最后一塊是小店。
究竟他們會發生何種演變呢?為B2B系統的預測又是怎樣?請繼續閱讀本文。
零售現在已經形成了四大板塊格局。
一塊是KA(直接銷售終端平臺,keyAccount,以下簡稱KA),一塊是平臺化的B2C,一塊是橫向一體化的零售(如連鎖便利店),最后一塊是小店。
從廠家角度講,廠家與零售的博弈,正在逐個板塊繳械。
讓廠家繳械的是流量分配權。零售的利潤,主要是流量分配權。
一、流量分配權
對于KA,早就有個說法:不做KA是等死,做KA是找死。KA有流量,所以KA獲得了流量分配權。交錢就有好位置,有好位置,只要做促銷,就能好賣。
KA的強勢,逼得代理商不愿做。但廠家不做不行,所以,廠家直供KA,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KA有100萬+的SKU,離了誰都能活。每個品牌,都有一個對手等著搶位,KA 不怕。
現在KA正在被邊緣化。好多人在心里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流量枯竭導致了KA的邊緣化。
對于B2C,也有同樣的說法:不做B2C是等死,做B2C是找死。大廠家做B2C,也是被逼的。
B2C有1000萬+的SKU,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流量,所以流量再分配,就成為 B2C收入的主要來源。
封閉的競價系統,所有競價者利潤之和為零。這是可以用數學證明的。
如果不是自帶流量,流量完全來源于平臺的競價,那么,進入KA和B2C是沒有利潤的。
平臺最近提得很響的一個詞是賦能。為什么要賦能?因為只有賦能,才能讓一部分廠家活下來。
廠家在KA和B2C的困境就是如此,這是結構決定的。除非B2C開放搜索系統,廠家獲得其它低成本流量來源。
開放搜索系統,這不是要了平臺的命嗎?
二、B2B:廠家的生死之爭
前面已經講了KA和B2C。橫向一體化的零售,一般來說能夠廠商對接,對大品牌環境相對寬松,小品牌進入難度大。
下面,我們該分析B2B了。
前面講了,零售格局最大的板塊有四塊,KA和B2C對于廠家是僵局,現在無解。如果B2B仍然僵局,那么,廠家就沒有出路了。
B2B面對的對象是小店。過去,小店因為小而散,雖然銷量占比降低,但卻是廠家的主要利潤來源。所以,有KA做銷量,做形象,小店做利潤的說法。
B2B的做法,無論是翻牌小店,把小店變成B2B的封閉系統,還是干掉經銷商,獲得渠道壟斷權,對廠家都是災難。
強勢廠家一直控制著通路,并通過通路控制著終端。雖然費用不低,但畢竟是可控的。一旦B2B成為唯一的流量來源,那么,B2B對于廠家就會是KA和B2C一樣的結局。
三、B2B環境下,廠家的活路
B2B一定會成功,懸念只有兩個:一是誰會成功?無論誰成功,都是B2B的成功;二是什么樣的模式會成功?不同的模式對廠家影響巨大。
如果是像B2C那樣封閉的B2B平臺成功,那么,一個平臺的成功就是所有廠家的災難。
我所指的封閉平臺,就是流量封閉,平臺獲得流量分配權。
要知道,B2B比KA和B2C規模大得多。KA和B2C只是占零售的比例,有人預測B2C占零售份額不超過20%。
B2B的份額,基數不是按零售計算的,規模遠超B2C。
一個KA的SKU是100萬+數量級,B2C平臺的SKU是1000萬+數量級,B2B的SKU只會更大。在B2B的SKU面前,KA和B2C的SKU可以忽略不計。
KA和B2C已經是廠家的僵局,如果B2B再是廠家的僵局,廠家就沒活路了。
如果一個社會的商業系統在所有主要出口都沒有廠家的活路,那么,這樣的商業系統不應該存在。
那么,一定會有不同于B2C形態的B2B系統。
四、活路總會有的
B2C平臺其實是由兩大協同系統組成的:一個系統是流量和訂單系統;另一個是物流配送系統。
京東,上述兩大系統合二為一。阿里系,上述兩個系統是分離的,物流配送是第三方,盡管不是完全獨立的第三方。
我預計B2B會有三大系統:訂單系統、配送系統、推廣系統。配送系統是否是獨立的第三方并不重要,它就是個效率系統,誰有效率交給誰。它也是個苦B系統,做慣互聯網的人不愿做。
現在剩下的問題,就是B2B是否像B2C一樣,集流量和訂單系統為一體。這樣的系統,我稱之為封閉的系統。
五、流量系統,廠家不能放
B2C的規模為什么有局限?因為它適合的產品,一般是低頻、高值或高價格、非即時消費的產品,復購率比較低。
B2B的產品,與B2C往往相反,高頻、低值、即時消費,復購率特別高。
復購率特別高的產品,推廣周期也特別長。推廣周期長,B2B平臺不是個很合格的“推廣者”。平臺更適合做一次性的推廣。
快消品的推廣周期,有的長達幾年,這是平臺推廣很難完成的,只有戰略合作的渠道商才愿意干。
所以,根據我的判斷,B2B平臺將是流量開放的系統,即流量系統與訂單系統可以分離。當然,只要是平臺,就一定有流量分配功能,只不過是哪個占主體。
現在的B2B平臺,復制了B2C的思維。現在的廠家,同樣以B2C的模板思考B2B。這是有問題的。
說到此,答案已經有了。不過,還是要正式回應一下主題。
對于廠家,配送可以交給平臺,訂單系統也可以交給平臺,但推廣系統(也就是流量系統)一定不能放。
選擇B2B平臺合作,一定要選擇合適的平臺,封閉的平臺系統,不論號稱現在背景是誰,有多少錢可以燒,不符合邏輯的事,錢是燒不出來的。
對于經銷商,當然要逐步轉型,但一定選擇符合未來的轉型。無論如何轉,經銷商的核心職能(推廣職能)不能丟。
特別提醒:本網信息來自于互聯網,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