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運營商為“提速降費”忙活了一年多,交出一份答卷:截至2015年底,中國移動全年手機上網資費較2014年下降43%;中國電信流量平均資費同比下降31%,有線寬帶單位帶寬價格下降58.8%;中國聯通移動數據流量綜合單價降27.0%,固定寬帶單位帶寬平均單價下降49.6%。三大運營商因提速降費少收了400億元。
從數字上看,降費成效顯著,但很多用戶的反映卻是:感知不明顯!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最近很多專家也給出了解釋,比如費用單價降了,但用戶流量用得多了,所以總支出沒有減少;優惠雖然有,但門檻較多,用起來不爽等等。個人覺得,除了這些,最核心的問題在于:運營商的資費套餐太多太亂,用起來更是讓人糊涂,帳單上那些條目根本看不明白,費用漲了降了很難搞清楚。
說起“套餐”,來講講它的起源。十多年前中國開始移動通信網絡普及的時候,有兩家運營商–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當時聯通作為市場的后來者,與強大的移動競爭,是處于弱勢地位的,因此需要靠資費的優惠來吸引人。最早那時候,資費的構成是月租費+通話費,比如月租50元,通話每分鐘0.6元,確實比較貴。聯通為了爭奪客戶,就開始在資費上作文章,通過套餐的方式,把月租、通話費、短信費打包到一起,用戶一個月交一定金額,就可以享受到套餐內的消費內容,比原來月租模式更優惠,而且因為有套餐值作為最低消費,對運營商來說營收也有保障,可以實現以雙贏,于是“套餐”就開始盛行,那時候的確很受歡迎,而傳統的月租費就逐漸被革命掉了。
但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適應市場需求,聯通、移動再加上電信,都推出各自不同檔次的套餐,而且套餐還年年變,搞得市場上電信資費最多的時候有上萬種,不用說用戶,連運營商自己的人都說不清楚套餐的內容和消費規則,除了搞套餐設計的那些“神仙”以外。套餐之外,運營商還經常搞一些促銷活動,比如這優惠包那優惠包的,疊加在一起,更是讓用戶眼花繚亂,結果就是用戶雖然得了便宜,但搞不清楚是真是假,運營商的好心往往換來更多的質疑。
相比而言,同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電費、水費、煤氣費、汽油費,計費規模都簡單易懂,一度電、一噸水、一升汽油,定價明確,用戶用多少交多少,價格是漲了還是降了一目了然,大家都沒意見,原因就是讓人消費得明明白白。說實話,這些年電信資費一直在降,大部分人應該是有感覺的,但很多時候用戶并不是在意你的資費有多低,而是你的資費是否適合自己,是否能讓自己知道錢是怎么花的,花得值不值得,如果資費降了,能讓自己很直觀地看到。如果自己清清楚楚消費,多花一二百也心甘情愿,如果不明不白,那多一塊錢也會覺得不爽,也會罵你貴。
所以在提速降費的道路上,運營商們應當好好反思,多站在用戶的角度去考慮,而不是繼續用推出更多的套餐這樣最低級最無效的降費手段,況且套餐,其實已經把運營商自己也套了很多年,無法自拔。
取消套餐吧,讓電信資費回歸到“原始狀態”,并在此基礎上,每年逐步降一降,真正讓人們看得到,感受到,不再為每月這區區幾十塊錢的通信費而操碎了心!

特別提醒:本網信息來自于互聯網,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