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老郭 盎司財經 昨天
上世紀80年代,擁有一臺牡丹牌彩電,曾經是很多中國普通家庭的夢想。然而,進入90年代,擁有“北京之花”美譽的牡丹電視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作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不少80后揣著懷舊的情結不時發問:牡丹電視今安在?
近日,在第三屆“首都國企開放日”活動的現場,我們“意外”地發現,這朵曾經的“北京之花”依然嬌艷地開在眼前。只不過,在經歷了45年的“兩次重大轉型,三次戰略選擇”后,澆花的“園丁” 北京牡丹電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牡丹集團”)如今已賦予了它全新的生命力——依托數字經濟時代的大數據和AI技術賦能創新,進而實現商業模式創新的華麗轉身。
而在這背后,也是牡丹集團從老牌工業基地升級為融合城市新發展理念的“中國超硅巷”的蛻變崛起之路

從“北京之花”到“中國超硅巷”,這一路走來,牡丹集團到底經歷了什么?我們就此開啟了一段探秘之旅。
近年來,科技革命掀起全球制造業升級的浪潮,繼德國工業4.0之后,中國也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政策方及行業界紛紛期望中國傳統制造業企業能緊隨這波浪潮,成為中國工業復興形成合力,特別是曾經打響制造業“中國名片”的老牌國企及老工業基地。
牡丹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家彬表示,近年來,牡丹集團就充分把握時代潮流,緊隨國家政策導向,以推動工業復興為使命。過去牡丹集團的每一次重大轉型,都承載著改造老工業基地、振興老工業基地、實現工業復興的期待。
外界對此評論認為,這也為牡丹集團的轉型之路提供更具時代意義的注腳,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在國內眾多老工業基地的轉型探索中,也可謂頗具典型性。
老工業基地曾挺起中國制造業“脊梁”
走進位于北京北三環腹地的牡丹集團產業園區,一條主干道將園區分成南北兩部分,南邊一排老街區記錄著過去的歷史,北邊則坐落著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創業孵化器、智慧工程中心內及創意文化園等產業創新成果。
正是這一南一北的區隔,仿佛成為這家老工業基地過去45年間從歷史跨越到現實一路轉型升級的縮影。
在牡丹集團內部,他們將自身的轉型概括為“兩次重大轉型,三次戰略選擇”,后兩次的戰略選擇最終帶來了公司戰略的轉型以及業務的進階式升級。
按照王家彬的劃分,牡丹集團的戰略選擇都孕育于中國宏觀經濟的三個階段,即:工業經濟時代、服務經濟時代和數字經濟時代,這三個時代的演進的背后也是中國工業逐步復興的主旋律。
如何再現并發展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牡丹集團管理層認識到,這一問題是牡丹集團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和都市化創新浪潮此起彼伏的中國進入新時代的轉折點上,面臨的工業復興的重大機遇,也是重大挑戰。
上世紀70年代,中國工業經濟提速發展,黑白電視開始在國內興起,1973年牡丹電視機廠開始建起第一條生產線。當時,天津生產的北京牌電視機、北京生產的牡丹牌電視機、上海生產的金星牌電視機,呈現“三強鼎立”的局面。而進入80年代,牡丹電視的市場占有率一度達到了50%以上,是絕對的行業龍頭。直到90年代初期,市場占有率仍維持在20%左右高水平,29寸的“牡丹畫王”曾經代表一種新時尚。

然而,到了90年代后期,國內彩電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入世以后,隨著傳統CRT彩電向平板電視轉型升級的加速,“牡丹”在戰略上長期陷入了被動,漸漸的離開了市場的視線,國內的傳統制造業也開始面臨諸多考驗和難題。
這段時期,在王家彬的總結復盤中,被稱為牡丹的“陣痛期”。也正是此時起,牡丹開始了艱難的轉型探索,直到本世紀初服務經濟在國內的方興未艾,讓牡丹初現涅槃重生的曙光。
2008年,牡丹集團明確提出放棄傳統制造業,向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全面轉型,集中牡丹的品牌資源、科技資源、人才資源、政策資源和存量資源建設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推動牡丹集團從傳統電視制造商向數字電視應用標準、技術、產品和服務提供商的戰略轉型,徹底轉變了牡丹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方向,逐步扭轉了牡丹在戰略上的被動局面。
以此為起點,牡丹開始了自身的第二次戰略選擇,也是第一次重大戰略轉型。在牡丹集團的創新產業園區中,展示著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的數字電視國家工程實驗(北京)的DTMB國標系統,可以稱作這一時期牡丹集團轉型升級成果的最集中體現。而這一成果就誕生于牡丹集團為扭轉被動局面打造的國家數字電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內。
在不少業內專家看來,牡丹第一次轉型背后的邏輯暗含著本世紀之初中國制造業從“做產品”到“做標準”的升級規律,從全球制造業產業鏈分工的角度,這也是制造業從低端到高端進階,攫取高額利潤的必然選擇。
從這一點上看,盡管經歷過短暫的“陣痛”和“迷失”,但牡丹集團在順應時代脈搏,緊握產業升級定律上,并沒有掉隊,而且一定程度上還體現了國企陣營中難能可貴的市場和創新意識。
王家彬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坦言,牡丹過去數十年一直在追趕時代腳步,自我總結來看,其根本在于,立足轉型發展這個最大實際,穩中有新深化改革,穩中求新推動發展。
以科技帶動商業模式創新謀轉型
在關于企業成長的眾多討論中,曾一直流傳著一句共識:“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產品”,但隨著互聯網經濟浪潮的洗禮,這句話又衍生出新的內涵:“一流的企業做標準,超一流的企業做平臺”。
的確,縱觀當前風頭正勁的BAT和TMD巨頭們,無一不是在打造平臺型企業過程中做大做強。尤其是在大數據、AI等新技術以及資本不斷賦能加持下,更為這些平臺型巨頭們插上騰飛的翅膀。
事實上,這種風向,也已讓身為老牌國企的牡丹集團及時“嗅”到,并主動迎合開啟自身第二次轉型之旅。
去年6月的牡丹集團第三次黨代會上,管理層就明確了“為打造基業長青的新牡丹而努力奮斗,明確要堅定不移邁向互聯經濟時代,實施多產業整合的智慧服務業務”的轉型目標。今年4月初集團的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更進一步擬定了二次轉型的戰略路線圖。
據王家彬介紹,這個全新戰略的具體內涵是:適應北京市高精尖產業發展的現實要求,重點圍繞科技和信息服務業,繼續強力推進牡丹集團多中心、分散式、集團化的高質量轉型發展策略,緊緊把握“AI+大數據”前沿技術方向,實施“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行動計劃,以“超硅巷(C-net)模式”和“軟件定義一切”為發展平臺和技術支撐,打造“技術+平臺+生態”發展模式,以智慧園區為依托,重點發展智能制造服務(IMS)和產品,力爭把牡丹集團建設成為行業領先、國內知名的智慧型科技和信息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和服務供應商。
在上述介紹的概念中,“軟件定義一切”和“超硅巷(C-net)模式”格外引發外界的關注,而這似乎也凝聚著牡丹集團管理層對于未來發展理念的深刻洞察。
王家彬表示,關于“軟件定義一切”,這已是業內共識,而對于牡丹人來說,則有著貼合自身實際的理解。他解釋道,軟件正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利用軟件,對物理產品和系統賦予應用功能和使用價值,是信息時代滿足多樣化需求的有效手段。同時,通過軟件定義,從而驅動新的商業模式,帶動新技術、新業態,賦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生驅動,催生新產品、新平臺、新業態和新型消費。
“牡丹目前所從事的業務就是從著眼于軟件的引擎和驅動作用,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科技服務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等高精尖產業,IMS智能制造服務平臺是綜合這四大產業的集中載體”,他說道。

而對于所謂的“超硅巷(C-net)模式”,則是源自于位于紐約曼哈頓一條名為“硅巷”的無邊界高科技園區的啟發。
王家彬對此介紹道,目前,紐約市正以“硅巷”的地位,崛起為美國東岸的科技重鎮。不同于硅谷“依托大學”的創新模式,硅巷“依托都市”,使得科技回歸都市成為一種時代新浪潮。過去數年間,諸如紐約、舊金山、倫敦、柏林等這樣的國際化大城市都涌現出了科技創新區,并展現了鮮明的個性特征和很高的規劃水平。
“這也為北京的城市規劃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樣板”,王家彬表示,北京牡丹園的地理位置和目前的產業業態,事實上已經成為了帶有中國特色的硅巷。因此,硅巷模式應該成為牡丹今后在北京或其他大城市中心區建設科技創新基地和智慧城市的基本模式。而牡丹智慧園區,則是立足于首都中心城區,力求打造的C-net(超硅巷)發展新模式的策源地和數字科技型高精尖產業發展的示范區,是硅巷模式的升級版。
據牡丹集團工作人員介紹,C-net指的是Culture、Nature、Economy、Technology幾個單詞的縮寫,也是“超硅巷”模式的高度濃縮,“文化、自然、經濟和技術”的融合統一也代表著牡丹人的一種終極追求。
對于這種終極追求,王家彬有著一番極富有深意的思考。他對記者表示,牡丹的工業復興之路,必須是適度保留工業遺跡的保護性開發,必然是綠色和諧的開放宜居,也必然宛如噴薄欲出的一輪紅日,光艷奪目,清雅絢麗。它的立足于顯示領域的牡丹品牌的文化科技內涵,它的產業園緊密融入美好生活的社區化改造,它的發展數字經濟的斑駁陸離,它的開啟產業智慧的五彩風姿,必將是中國老工業基地改造的一面旗幟,必將成為現代都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典范,必將在中國開創工業復興嶄新局面的偉大實踐中,作為民族工業復興的北京之花,春色滿園,芬芳四溢!
(圖片來源:牡丹集團攝影組)
特別提醒:本網信息來自于互聯網,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