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6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的誕生階段,計算機與終端互聯,實現遠程訪問;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的形成階段,分組交換技術實現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通信;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的互聯階段,網絡體系機構的形成和網絡協議的標準化;4、始于80年代末的高速網絡技術階段,相繼出現了快速以太網、光纖分布式數字接口等一系列新型網絡技術。
本教程操作環境:windows10系統、DELL G3電腦。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計算機網絡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6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
計算機通信網絡,特征是計算機與終端互聯,實現遠程訪問。第一代計算機網絡是有主機—通信線路—終端組成,只可算是計算機網絡的雛形。
(1)具有遠程通信功能的單機系統
解決了多個用戶共享主機資源的問題。終端為啞終端,沒有自己的CPU、內存和硬盤,沒有處能力。
存在問題:主機負擔重,通信費用高。
(2)具有遠程通信功能的多機系統
解決了主機負擔重、通信費用昂貴的問題。
存在問題:多個用戶只能共享一臺主機資源。
第二階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采用分組交換技術實現計算機 — 計算機之間的通信,使計算機網絡的結構、概念都發生了變化,形成了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的網絡結構。
(1)第二代計算機網絡是計算機網絡的“形成與發展”階段
(2)美國的ARPA網就是第二代網絡的代表
主要問題:網絡對用戶不是透明的。
第三階段(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
現代計算機網絡互連階段,特征是網絡體系結構的形成和網絡協議的標準化。
在計算機通信系統的基礎之上,重視網絡體系結構和協議標準化的研究,建立全網統一的通信規則,用通信協議軟件來實現網絡內部及網絡與網絡之間的通信,通過網絡操作系統,對網絡資源進行管理,極大的簡化了用戶的使用,使計算機網絡對用戶提供透明服務 。
(1)局域網技術出現突破性進展。
該階段始于70年代末,這是按照ISO提出的OSI參考模型為指導性標準構建的計算機網絡。
第三代計算機網絡是計算機網絡的“成熟”階段。
(2)第三代計算機網絡的特點
網絡體系結構的形成和網絡協議的標準化
建立全網統一的通信規則
使計算機網絡對用戶提供透明服務
第四階段 –高速、綜合化網絡:
該階段始于80年代末,相繼出現了快速以太網、光纖分布式數字接口(FDDI)、快速分組交換技術(包括幀中繼、ATM)、千兆以太網、B-ISDN 等一系列新型網絡技術,這就是高速與綜合化計算機網絡階段。
Internet就是這一代網絡的典型代表,已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識寶庫。第四代計算機網絡屬于計算機網絡的“繼續發展”階段。
把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分為4個階段:
-
第一代: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絡
-
第二代:計算機通信網絡
-
第三代:計算機互聯網絡
-
第四代: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信息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