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福州今年1—9月,在降雨量持續減少、主要江河徑流量比多年同期少44%的情況下,全省九市一區城市空氣平均達標天數占比95.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4.1個百分點;12條主要河流Ⅰ~Ⅲ類水質比例95.1%,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約20個百分點;飲用水水質達標率100%。這些成績的取得少不了云平臺的助力。
2015年以來,按照“大平臺、大整合、高共享”的集約化建設思路,福建省率先建成省級生態環境大數據云平臺,引領環境管理轉型,推動精準治污,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助力。
用數字決策,致力綜合決策科學化
眾所周知,環保不是一個部門的事,涉及到方方面面。大氣環境質量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機動車污染離不開對機動車的管控……將各方面的信息都統籌起來,綜合考量,最終制定出最科學、最合理的治理方案,就成為污染治理成敗的關鍵。福建將大數據云平臺作為突破口。
福建省環保廳大數據辦蔡旺華介紹,針對環境數據來源分散,質量不一,共享不足等問題,福建省著力建設全省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建設省政務數據匯聚共享平臺,出臺《福建省政務數據管理辦法》,要求各部門將政務數據匯入共享平臺,否則不予安排項目化信息化項目資金部與項目驗收,有效打破了部門壁壘。制定統一的標準編制,形成較為完整的數據共享標準規范體系。同時,堅持一類數據只由一個權威部門生產,并對數據質量負責,確保數據來源唯一、真實、可追溯。此外,努力做到數據全面覆蓋,縱向向上連接國家部委,向下穿透至市縣政府部門及相關企業,橫向匯聚相關部門業務數據,集成物聯網、互聯網數據,共匯聚數據126類88億多條,實現縱向橫向全方位數據匯聚共享。
“利用對海量數據的綜合分析,福建環保部門可及時掌握區域流域發展水平、產業分布、資源消耗、污染排放、環境質量,發現情況變化及原因,實現可靠溯源、有效預測、精準治污,推動由經驗判斷向科學決策轉變。”蔡旺華說。
用數字監管,致力環境監管精準化
“大數據平臺讓我們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實現環境監管精準化。”福建省環境保護廳大氣管理處副處長葉大仕告訴記者。
福建省全面整合污染源在線監控、環保網格、移動執法、應急預警,核與輻射等業務系統和GIS一張圖,建立“一企一檔”“一園一檔”“一區一檔”數據庫,實現企業了全生命周期監管,有效提升了環境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今年國慶期間,我們發現江陰地區的檢測指標鹵代烴異常升高,直接導致臭氧超標。我們第一時間根據這一指標進行現場排查,發現是某企業管道縫隙泄露造成的這一污染。”福州市環保局污染防治處林釗慧告訴記者。
據統計,2017年以來,利用生態云平臺,福建妥善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22起,最大限度減低了事件造成的損害。
用數字服務,致力公共服務便民化
生態云平臺的建立,不僅使執法監管更為科學高效,也為公眾了解環境信息、參與環保事業提供了便捷的途徑。
記者打開“福建環境”APP,通過我的周邊模塊,可以輕松了解周邊水、空氣、輻射環境質量以及污染源數據。同時,還可以通過留言和互動功能,提出意見建議,進行環保投訴。
據統計,2018年以來,生態云平臺共接到環境問題線索1.9萬件,到期辦結率100%,解決了一大批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
“有了生態云平臺,受惠的不僅是公眾,還有企業。”林釗慧說。福建環保利用大數據,建立企業一站式服務平臺,整合各類審批系統,提高便民服務水平,打造了“互聯網+環境”服務新模式。
企業一站式服務平臺,實現“一站式”登錄,一站式填報,減少企業重復報送資料,讓數據“多跑腿”,企業“少跑腿”,將2.4萬家企業從環評到監管執法全生命周期數據定向推送到企業門戶,引導企業自覺守法及促進監管。
“生態云平臺建設通過高效推動項目實施充分實行信息共享,著力確保應用落地,明顯提高了全省環境管理決策的針對性和預見性和有效性,使以最小的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環境成效成為可能。”鄭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