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18年中大促已然按下了結束鍵,在這場電商江湖華山論劍的背后,新面孔拼多多的表現尤為亮眼。
訂單數超11億筆、GMV同比增長300%、新款iPhone賣出超20億元!剛剛,拼多多公布了618整體數據。不得不說,在拼多多“百億補貼”的帶動下,用戶的購物熱情空前高漲,不少商家透露一天內往往就要補貨五六次。
而作為618舞臺最中心的主角,所有人都在關心大城市消費者的“錢袋子”流向了哪里?在拼多多的最新數據里,似乎已經找到了答案。
7成農產品訂單來自一二線城市、12天賣出67億農貨、一個農民商家備貨十幾萬斤臺芒不夠賣3天……拼多多透露,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正呈現“向下趨省、向上趨好”兩大消費趨勢,他們對大牌需求旺盛,同時也是平價農貨最大的消費群體。
尤其是在當下水果價格走俏的關鍵時期,在“一個西瓜=1袋大米”的時代,拼多多成了大城市消費者實現“水果自由”的最佳途徑。
3斤15.5元的紅富士蘋果、5斤16.9元的的油桃、6斤29.9元的妃子笑荔枝…..拼多多上水果的價格往往只有線下商超的一半甚至更少,上海大媽拼一車橙子、一個小區包下一片果園已經成為了常態。
農貨在拼多多上的賣爆,一方面讓消費者平價也能吃上各種優質新鮮的水果,另一方面,也給廣大農民帶來了生活的希望。
眾所周知,水果賣得貴,其實農民的錢包根本沒有變化,主要還是因為在中間環節一層層加價以及倉儲成本的提高。如今拼多多讓農民直接觸達4.43億消費者,物美價廉的農貨贏得了城里人口碑的同時,農民的訂單也會越來越多,從而真正實現“有產就有收,豐產能豐收”。
拼多多2018年扶貧年報顯示,整個2018年,拼多多一共幫助農民賣出了653億元農貨,同比增產超2倍,激發了數億消費者踴躍購買。湖北宜城土雞蛋、云南小黃姜、中牟大蒜…..一大批特色農產品從農村的田間地頭直連大城市消費者的餐桌。
以前都是農業、農民支持工業和大城市,現在富起來的一二線城市消費者通過電商平臺更多的購買農產品。這次拼多多618,體現的不就是一種以拼代捐、消費反哺、先富帶動后富的趨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