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自媒體“開八”爆出消息稱,聯想正在籌劃私有化,同時楊元慶也將退居二線,剛剛復出出任執行副總裁的劉軍將接任大局。雖然聯想官方就“私有化”一事進行了否認,但不可否認的是,聯想集團在資本市場的尷尬局面:年收入超過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但市值還不及后二者零頭。
作為中國曾經最輝煌的企業,聯想集團從哪個時間節點開始滑向頹勢呢?大概是從小米入局智能手機業務算起。小米入局之前,“中華酷聯”是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四大天王,長期霸占榜首,2011年,聯想更是成為僅次于三星的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小米的入局,打破了中華酷聯的稱霸格局,如今除了華為之外,聯想、酷派和中興的國內智能手機業務,都遭遇不同程度的困境。
可以說,小米的出現‘意外’地結束了聯想的王者地位。然而,跨越時空,對比創業期的聯想和創業期的小米,可以發現兩者崛起的路徑是如此的相似。
聯想和小米的崛起都抓住了時代的風口。20世紀90年代,聯想抓住的個人及家庭電腦普及的風口,從微機和個人電腦領域崛起;2011年,小米抓住了從功能機向智能機過渡的風口,從智能手機市場發跡。
而且,兩者的產品定位也相當類似,都走的親民路線,聯想稱之為經濟型電腦,小米則主打性價比。
聯想電腦崛起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彼時,IBM、蘋果、AST、康柏等海外高端品牌涌入中國,計算機行業競爭迅速到達白熱化,長城、方正等國產微機大都潰不成軍。當時,電腦是高端的科技產品,蘋果、惠普、IBM等品牌的電腦,工藝精湛,性能優良,但價格也不菲,一臺電腦差不多要3萬左右。對比之下,當時大城市員工平均年工資只有4000元,顯然這個價格難以讓普通人承受。
帶領聯想電腦崛起的領軍人物楊元慶,當時正放手一搏。針對電腦價格過高的痛點,楊元慶率先將聯想微機定位成“經濟型電腦”,并利用供應商之間的競爭,壓縮成本,旗下的“E系列”電腦發布時,價格只有一萬六,幾乎為當時價格的一半,掀起了巨大的熱情。
隨后,楊元慶要求繼續將性價比做到極致,甚至連包裝箱和包裝泡沫都進行了重新設計,最終聯想將E系列打造成首款萬元以下的電腦,市場為之瘋狂。E系列的背后,聯想的另一個靈魂人物——劉軍功不可沒,為了打造極致性價比,劉軍幾乎住在了單位,連續加班40多天。
小米成長的故事發生在2010年前后,彼時的智能手機市場,好用的手機,動輒四五千,便宜的手機也有,但多是山寨機和低端機,不好用。小米抓住了市場產品定位的缺失,推出“好用不貴”的性價比定位。
小米2011年發布的小米1,售價只有1999,而同樣的硬件配置,其他手機廠商要多賣1000-2000元,受到市場熱捧,每次線上的幾萬發貨量,瞬間就被搶光。之后的小米系列,也都主打性價比,帶動小米的發貨量迅速提升。
此外,小米是產品營銷高手,開創了以微博為主要陣地的社會化營銷,其提出的性價比、“不服跑個分吧”、全面屏,也都成了市場追隨的熱點。要知道,聯想在當年的營銷也是響當當的厲害,那句經典的“如果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已經成為經典營銷案例。另外,楊元慶在中關村辦公室的大玻璃上像貼喜字一樣貼滿了“聯想386、聯想486、聯想586”等大字,晚上用光照射,在沒有霓虹燈的90年代,聯想用這種新穎的方式向路過的人群展示聯想品牌。
在渠道方面,小米創造了互聯網銷售的新打法。互聯網銷售一比線下實體店的銷售,能多擠出20%-30%的利潤空間,通過薄利多銷形成價格優勢。聯想當年的渠道策略也是一把利器,通過強有力的地推能力,從競爭對手的手里搶奪代理。
從產品到營銷,再到渠道,創業期的聯想和小米十分相像。產品、營銷和渠道被認為是電子產品競爭的關鍵,聯想曾經在這三方面的表現都不次于當下的小米,小米的打法,聯想定不會陌生。為何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就打不過小米了呢?
昔日的聯想是創業,決策快,對市場敏感,眾志成城,敢拼敢殺。在聯想的崛起過程中,涌現出一批批敢于付出,默默奉獻的人,比如劉軍、喬建等。如今的聯想是守業,家大業大,機構臃腫,對市場反應慢。楊元慶曾怒批聯想移動“你們太慢了,拿榔頭都敲不醒。”在聯想移動現在的隊伍里,還有肯連續加班40多天的“劉軍”嗎?
這或許就是創業公司和大公司之間的區別。
反觀小米,眾志成城,一心將小米做大。最近,有消息傳出,小米正與投資銀行商討潛在的IPO,至少尋求500億美元的估值,這對團結小米員工,提升戰斗力大有裨益。
海爾集團的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曾說過: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再往長遠看,隨著小米的增長速度和經營邊界的穩定,小米不可避免地會從創業公司步入大公司。在面對未來的科技浪潮時,小米會重復聯想的故事嗎?在創業公司的沖擊之下,會錯失時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