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騰訊推出的新型媒體寫作平臺《大家》已上線一周年。在這一年里,這個平臺依靠240余名作者,獨家發表了3000余篇精品文章,創造了網絡寫作圈一個不小的奇跡。在這些文章的作者中,從梁文道、馬家輝到張曉舟、蔣方舟,無論是地域上,還是年齡上,都使這個平臺的品牌價值不可估量。在各大紙媒專欄寫作日益式微的今天,年度稿費投入達到千萬量級的《大家》,是否能夠承載中文媒體寫作的未來?是否能夠承載專欄專家的未來?

騰訊《大家》上線一周年接續中國思想流向
12月6日,“思想流經之地”—騰訊《大家》周年慶暨年度作家頒獎在京盛大舉行。作為中文寫作與思想領域的空前盛會,慶典聚集了100位以上《大家》簽約作者,幾乎占到的作者總數量的一半。對于騰訊來說,與這些撰稿資源取得對未來的共識,是這個平臺2014年戰略的新契機。
本次盛會由香港著名作家馬家輝主持,出席的嘉賓有在寫作領域侵潤數十載的前輩,也有在網絡時代快速成長起來的新生代人氣作家,他們與騰訊公司副總裁孫忠懷,騰訊微博事業部副總經理、騰訊微博總編輯李方,騰訊《大家》主編賈葭聚到一起,共同梳理中國思想歷史,探討新媒體時代的中國思想流向。
截止到今年12月,騰訊《大家》共簽240余位作者,發出獨家稿件3000多篇,平臺總部發文量超過5000篇,這在中國互聯網當中是絕無僅有的。其中,單田芳老師的《言歸正傳話隋唐》一文,曝光量達到了3000萬,連岳先生的《中國人,你要學會少管閑事》的曝光量近600萬。
同時,騰訊《大家》也已經陸續開通了微信公共平臺訂閱、新聞客戶端訂閱、QQtips訂閱,無論身在何方,只要是騰訊各個平臺的使用者,都會看到諸位大家的文章,傾聽學者的聲音。這種平臺級的全范圍傳播,是以往媒體所達不到的。
騰訊《大家》主編賈葭介紹說,“在半年時間里,我們開通了騰訊《大家》微信公眾帳戶,研發了RSS和作者訂閱功能,并通過改版讓《大家》變得更簡潔,更文人化,讓用戶通過更多的渠道獲取《大家》的優質內容。尤其在新媒體上平臺上的運作更是得到了很好的反響,《大家》微信的獨立訪問用戶數已達到百萬級。”
當代作家網絡社群正在形成
“思想流經之地”,這與《大家》創辦初衷里提到的“尊重思想價值、挖掘商業價值”不謀而合。這表明,《大家》意圖通過互聯網建立一種新的思想聚合與傳播方式,成為激活當代中國思想源泉的導火索,讓《大家》成為中國思想流向的必經之地,承載并發揮著延續中國思想流向的重要平臺價值。
生于1989年的蔣方舟是騰訊《大家》平臺上最年輕的作者,她在《大家》發表的《記錄什么,反抗什么》一文中,反思成長道路上的得與失,描畫身旁年青一代群像,重尋寫作的意義。因為無數人的共鳴,蔣方舟坦言:“我暫時放棄了對中國的總結,而去觀察個體,見微知著。我們每往前活一天,就進一步被遺留在”歷史”的墳塋里,總有一日,都成標本。”
從生于1929年的茅于軾到1989年生的蔣方舟,幾代人的思想在騰訊《大家》匯聚,既有老一代人的深度觀點,也有青年人的破舊立新。繼往才能開來,思想之河不能在中國當代斷流。
除了媒體界、學術界知名作家之外,《大家》也在不遺余力地發掘新作者,在《大家》中不乏從無媒體寫作經驗的80后新銳作家。目前,這種新作者的發掘方式,是以推薦制為主,也有個別通過投稿方式簽約《大家》的作者?!洞蠹摇返暮灱s機制和騰訊平臺的高曝光率,使新作者通過這一平臺成名的可能性大增。
兩岸三地思想先鋒
《大家》簽約作家、臺灣中正大學傳播學系主任羅世宏說,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特點是作者飽和,讀者稀缺,人們不愁沒有資訊、信息和文章可讀,愁的是有太多文章可讀。在這個信息爆炸、風險與不確定越來越高的時代,公眾需要頭腦清醒、有獨立判斷、愿意研究問題的寫作者。
而騰訊《大家》所聚集的來自兩岸三地的作者,正是這種獨立思考與判斷的思想者,他們立足于其本地,思考本地命運,也思考中國命運。立足不同地域,以接續中國當代思想為出發點不斷傳遞著真是而有價值的信息。他們為騰訊《大家》輸送了大量不同視角的鮮活觀點,在《大家》平臺上曾發生的關于自由主義和香港開放性的大討論,以及關于商人是否應該介入政治等深度思考,均為內地讀者打開了更為深廣的視窗。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大家》主編賈葭表示:“不管內地還是港臺的作者,大家都在思考中國的命運,《大家》讓不同的思想與觀點在碰撞中產生火花,并借助騰訊網媒十年媒體影響力和用戶覆蓋積累,可以更深遠地把作家們的思想傳遞出去,影響更多讀者。”
對于《大家》未來的發展,賈葭表示,“我們希望能夠將《大家》打造成為一個百家爭鳴、兼容并包的思想盛會。借助騰訊平臺向社會展現他們的作品、思考與獨立的人格,所有這些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匯聚成思想之河,通過《大家》這個平臺流淌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