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還一期不落地看《奇葩說》嗎?
綜合編輯 | 張永迪
“馬東瘦了。”不久前愛奇藝悅享會上,馬東出場時,臺下媒體感嘆。
與馬東身材一樣縮水的,還有《奇葩說》的口碑。《奇葩說》第五季豆瓣評分7.1分;第四季評分7.8分;與此前第一季9.1分的評分相差甚遠。這從側面反映《奇葩說》開始呈現疲軟之勢。
這檔主打辯論的網綜,如今走過了第五個年頭,但自打第四季起,“中年危機”、“江郎才盡”的輿論就一直圍繞著這檔現象級網綜。
米未傳媒自是感受到了這股危機的,所以在《奇葩說》第五季概念版宣傳片里,“年過四季”的《奇葩說》化身為一名病入膏肓的患者,虛弱地躺在病床上,被醫生陸續診斷出“IP老化”、“抱團”等各類病癥。在宣傳片下方,身為米未傳媒CEO的馬東留下了這樣一段評論:“奇葩說還做不做?這是一個問題……”
《奇葩說》第五季還是做了。近期,米未COO牟頔接受《三聲》采訪時提到,立項時,給團隊只定了一項KPI,就是要有第六季,表現出了團隊對于節目本身強烈的“求生欲”。
《奇葩說》為什么沒那么好看了?
《奇葩說》第五季上熱搜,源于選手間的“開撕”。董靖和傅首爾的“化妝間事件”,讓外界紛紛猜測選手們除了臺上掐,臺下可能也是真撕的。這一事件,最為嚴重的影響是觀眾們開始連帶著懷疑《奇葩說》選手們的人設。臺上他們強調人生正能量,臺下面對生活的一地雞毛,也無非是一臉猙獰。
不光如此,此事件更連帶出老奇葩排擠新奇葩的說法。有網友聲稱,正是因為馬薇薇等老奇葩曾抱團“手撕”姜思達,以致于第五季里姜思達并未出現。
如此這般,當選手們在臺上聲情并茂地用嚴謹的邏輯和絕倫的金句給觀眾灌“雞湯”時,想起種種熱搜,觀眾們也是要在心里畫個問號的,甚至不免感嘆,名利面前大家都是普通人。
《奇葩說》的求生欲最為明顯地表現在了第五季的節目賽制、規則、新奇葩、新加入的導師上,但觀眾對于米未的“用心”并不買賬。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太疲了,缺乏創新。”他認為,《奇葩說》現有賽制、規則改變,從本質上來看,談上不上創新。“辯題只符合當下,不具備長遠意義。”
另外,這一季的“奇葩”也和第一季的“奇葩”大相徑庭,有點“變味”。第一季的“奇葩”們給觀眾的印象是,特立獨行,彪悍生猛,敢言人之不敢言,為少數派發聲。而這一季的“奇葩”,有自媒體形容,屬于嘶吼式的辯論,撒潑式的表演,內容毫無邏輯缺乏營養,成了吐槽的重災區。
說到底,“辯論界”人群本就不是一個大基數群體,還需要有一定的電視表現能力和“奇葩”標簽,這就少之又少了。“好像中國有意思、能辯論的人都被我們挖光了。”《奇葩說》制作人李楠楠在一次采訪中坦言。
《奇葩說》一季又一季地尋找“奇葩”,天花板實屬有限。比如,這一屆不少選手,確實符合“奇葩”標簽,但在這檔辯論節目里,他們的表現離言之有物、發人深省還相去甚遠。
經歷過《奇葩大會》第二季下架事件后,在政策監管下,《奇葩說》第五季也越來越謹慎。從一檔綜藝節目,日益成為了一檔“特別正確”的辯論節目。選手們的發言從最初不按套路出牌的“野路子”,變成了現如今的純“雞湯”。
最明顯的例子是肖驍。他在第四季的時候說過:“我剛到《奇葩說》的時候,我覺得我鶴立雞群。大家叫我少奶奶,大家叫我蛇精男。我瞧不上馬薇薇,我覺得黃執中好多廢話,我是第一季唯一聽不進去他說一個字的那個人。那個時候我覺得我鶴立雞群,慢慢地,《奇葩說》變成了一個辯論節目。我為了留在《奇葩說》,我走進了辯論。這個時候,我發現我不是鶴立雞群,我是走進鶴群的那只雞。”
選手的變化,自是節目內容本身的變化。在黃執中、馬薇薇、邱晨這樣的專業辯手,通過專業能力俘獲觀眾的時候,其他選手也會根據觀眾的反應去摸清辯論的套路和觀眾的喜好。于是,我們看到了《奇葩說》后來的選手們如出一轍地展現著同一個模板:觀點+段子+金句。
第五季老奇葩會給新奇葩傳授辯論技巧,戰略戰術,幫助他們梳理邏輯,提出修改意見。那些一張白紙的選手會被雕琢成觀眾喜愛的樣子推到臺前。可成熟的套路遮掉的不只是選手的個人色彩,也包括節目最初強調的“鋒芒”。
當一檔“嚴肅的辯論節目”真的變成一檔嚴肅的辯論節目之時,自然就沒勁了。

《奇葩說》的商業價值
牟頔曾在采訪中表示,較前四季相比,《奇葩說》第五季廣告營收環比增幅減緩。但最新官方數據仍顯示,奇葩系列五季廣告總收入已突破15億元。
業內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家》,“廣告收入的減緩已經表明了節目的疲軟,不被市場所看好。廣告主就是市場(價值)直觀的呈現。新節目各種創新,層出不窮,廣告主都把眼光聚焦到新內容上去了。”
如此看來,《奇葩說》的商業價值更多得益于前三季的奠定。
反觀前三季,只要是節目播出當晚,幾乎都會占據一到兩個微博熱搜,或是選手發言片段,或是節目辯題。可到了第五季,讓觀眾印象最為深刻的熱搜,卻是選手“互撕”的負面事件。
除此之外,我們最為熟悉的“奇葩”也是前三季出來的選手,馬薇薇、肖驍、顏如晶、姜思達等。談及第四季、第五季,我們腦海里很難冒出特別印象深刻的新奇葩。在推人上,第四季、第五季的能力大不如前。
《奇葩說》開創的花式念廣告,也讓不少大牌對這檔節目的冠名趨之若鶩。巔峰時期有小米、美年達、海飛絲、美特斯邦威等品牌贊助。第五季卻是海天拌飯醬、皇室戰爭這類廣告。
前三季的《奇葩說》還衍生出來了米果文化,這家公司由馬薇薇、胡漸彪、邱晨、周玄毅、黃執中共同成立。音頻節目《好好說話》誕生于這家公司,2017年付費用戶已超過16萬。
三季過后,商業價值縮水是橫亙在米未變現之路上的難題。
2015年,網上流傳著一份《〈奇葩說〉互聯網觀眾受眾分析》的大數據報告,是針對《奇葩說》第二季采集的數據。其中有一頁數據是“互聯網觀眾畫像”,統計了《奇葩說》的受眾群體,以18-24歲的年輕觀眾為主,而女性占到了69%。
這份數據報告也預示著奇葩說的受眾主要是以91年至97年的90后為主,他們在奇葩說播出的這五年里,大部分已經告別了學生身份,走入職場。人生的角色身份發生了重大的轉變,生存壓力與工作焦慮是他們首要面臨的困境。《奇葩說》里的那些雞湯式辯論對于他們是否還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值得探究。
反觀00后,《偶像練習生》或《中國有嘻哈》等網綜更能迎合他們的口味。《奇葩說》的用戶一時之間處在了青黃不接的位置上。
當用戶不再是最為精準和年輕的那一群人時,商業價值難免有縮水的嫌疑。
但米未對于這個大IP并未有放手的想法。在愛奇藝悅享會上,馬東宣布《奇葩說》第六季會如期與觀眾見面。但是,米未還將聯合愛奇藝力推一檔新綜藝——《樂隊的夏天》。馬東現場在用“S后面N多個加號”,來形容此檔節目的重磅。
米未一直以來都深諳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道理。《奇葩說》之余,還有《飯局的誘惑》、《拜拜啦肉肉》、《黑白星球》、《請與這樣的我戀愛吧》等綜藝,但都未見大的水花。在《奇葩說》苦于應付“中年危機”之時,他們最大的壓力估計在于如何制造出下一個大IP。
有數據顯示,近四年來,互聯網平臺共誕生網綜400多檔,其中做到第二季的只有幾十檔,能做到五季之久的,就只有《奇葩說》。
速朽不是《奇葩說》這一檔節目面臨的難題。“讀娛”創始人阿累表示:“用戶容易審美疲勞,容易被新事物吸引。劇集也是,不少作品‘撲街’的部分原因來自于觀眾的審美疲勞。”在他看來,若想要顛覆這種宿命,唯一能做的就是無止境的創新。
參考資料:
《奇葩說,被規訓的蠻荒星球》,一點兒烏干菜
《〈奇葩說〉終于逼死了奇葩》,花兒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