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天溝通與談判,美國總統特使、財政部長姆努欽率領的美方代表團結束中國之旅,啟程回國。

與往常不同的是,這次會談后雙方都極為低調,各自披露的信息非常有限,更多的是語焉不詳的框架性描述。從中文媒體的內容來看,基本上是新華社通稿和圍繞通稿簡短內容的延展性解讀,信息量并不大。
如果我們閱讀外媒的相關報道,能夠看到不少有價值的細節信息。
在財經龍頭媒體Bloomberg的報道中,披露了外媒獲得的官方新聞通報內容,并明確中方向美方提出的以下訴求:

去除針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障礙
停止針對中國商品的25%額外關稅
政府采購項目向中國的技術產品和服務開放
在國家安全審核中給予中國企業同等的待遇
調整面向中興的出口限制
停止在反傾銷和反補貼案例中使用替代國策略
未來不再針對中國企業發起超級301條款的調查
向中國企業開放電子支付市場
批準中金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獲取金融執照的申請
我們可以看到,在一共9項訴求中涉及具體案例的只有兩項:中興通訊的出口制裁和中金公司的金融牌照。

Bloomberg的中國市場問題專家也在訪談中提到,在這次貿易談判中中方就中興案例向美方提出了抗議(protest)。
在今天路透社的報道也專門談到了中方要求美方修改面向中興的貿易禁令。路透社從兩個渠道分別了解到,中方談判代表在會談中要求美方傾聽中興的上訴申請,審慎考慮中興在合規方面做出的各種努力,并最終修改對于中興的貿易制裁。

如果到這里讀者仍然認為中興是這次貿易談判中方訴求的可選項,那我認為這沒有認清中興案例中合理與不合理的邊界,也沒有意識到中興案例對于未來中國與其它國家貿易爭端的代表意義。
作為違反美國貿易禁令的企業,中興遭受美國商務部門的制裁是可以理解的。但從制裁的方式和力度來看,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我們知道,在全球化的環境和產業鏈配合下,任何高科技企業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從專利到產品、從硬件到軟件、從設計到制造再到市場,往往需要跨越多個國家,借助全產業鏈的配合才能最終實現產品與服務的交付。一個高科技企業如果被從產業鏈中徹底剝離出來,等于是判了這個企業的死刑。
基于以上的事實,各個國家在解決高科技行業的爭端時,通常是使用經濟手段進行懲罰。而不是訴諸于極端手段。而對于這次中興的案例來說,美國商務部門的制裁是空前的。一方面是手段空前,徹底限制死從硬件芯片到軟件OS的所有使用;另一方面力度也是空前的,制裁期長達七年。這種”一槍爆頭”式的制裁對于中興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尤其是在中興通訊后期積極配合、充分披露合規信息的情況下,固守原有的空前力度的制裁更顯得不合常理。
所以我們可以認識到,中興案例已經成為了未來高科技企業走出國外應對違規制裁的一個樣板。如果中方默許了美方的做法,等于是默許美方利用自己在產業生態圈中的支配地位隨意判處一個中國企業的死刑,而且是一個全球第四大通信設備制造商的死刑,這對于崛起中走向全球市場的大國是幾乎無法接受的。
我認為,貿易問題就應該用貿易的方式解決,而不是試圖政治化。如果美方以巨額罰款替代芯片和操作系統制裁,給中興保留一個生存的空間,這對于中美貿易爭端將是一個非常積極的影響,雙方也將更容易以對話而不是對抗的方式進行溝通。
不管事情的起點如何,中興案例已經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時面臨挑戰的代表案例,也成為這次中國與美國貿易爭端的中方核心訴求之一。我相信政府不會輕易讓中興倒下,讓自己的高科技產業遭受重大損失。
我們可以比照三十年前東芝公司遭受美國政府制裁的案例預測一下中興案例的后續發展。
1981年,東芝子公司”東芝機械”向前蘇聯秘密出口四臺九軸聯動數控機床,使前蘇聯的核潛艇螺旋槳加工精度大大提高,顯著降低了前蘇聯核潛艇的水下噪聲。美國國防部評估認為,借助此技術美國首次喪失了對蘇聯艦艇的水下探測優勢。
東芝當時面臨的制裁極為嚴厲,包括罰款3兆億日元,東芝集團所有商品加收100%關稅,停止從東芝集團進口任何商品5年等等。美國政府甚至還探討關閉東芝在美國的所有工廠,把東芝從美國永久趕出去。
但經過日本政府和東芝公司的斡旋與游說,在事件爆發后10個月美國政府的態度軟化。最終的處罰決定是美國禁止相關事件的東芝集團子公司東芝機械三年內對美出口。對母公司東芝集團則禁止其三年內向美國政府出售產品?;旧蟻碚f,美國政府對東芝的制裁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這次中興通訊的案例,中方已經把其列為核心訴求之一向美方提出。只要中美貿易還要繼續,中美關系不徹底崩盤,始終是會找出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的解決方案。所以,中興通訊未來面臨的制裁有非常大的可能性隨著中美貿易爭端的深入溝通而有重大變化,這也是我認為這次中美貿易博弈中中興看到的希望的曙光。
另外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這次中興制裁的案例就算雙方最終能夠達成妥協,以相對和平的方式結束爭端,但對未來世界產業鏈格局仍然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政治因素已經成為產業鏈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風險因子。中國的高科技企業將會由原來全面進口美國芯片構筑自己的產品,轉而變為采用多種方案包括本土芯片的采購,哪怕是性價比不高。反過來說,美國的電動汽車、半導體等企業,將會加速在中國本土建立生產線,以避免被未來的關稅和美國政策變化所限制。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