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過后,如何抑制網絡黑產一度成為業內討論的焦點話題。“雙11”不僅僅是購物者的狂歡,也是黑產的年度盛宴,有媒體報道稱,集結的黑產“羊毛黨”,可以“薅上一天,夠吃一年”。
這背后是“卡商”提供賬號、黑客提供軟件、擼客搶貨搶券、收貨商收贓并銷贓——在灰色地帶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產業鏈。
在人們看來似乎只是蠅頭小利的“薅羊毛”,危害能有多大呢?第一財經記者此前跟蹤過一個案例,廣州某個互聯網金融公司,曾被“羊毛黨”薅到倒閉。
2015年7月,這家融資規模已經上億的互金公司砸下獲客成本,只要投標即可領百元代金券。但這個優惠補貼計劃被一伙來自湖南的團伙作案羊毛黨給瞄上了。結果,密密麻麻的投資賬戶薅了代金券、全部買入7天期的超短標,到期集體贖回,包括代金券兌價補貼一起計入,拿錢走人。
這家互金平臺在此惡意羊毛黨事件的重壓下再沒緩過氣來,不久后宣告停業,平臺投資人的資金也嚴重虧損。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網絡黑產,包括申請在內的多道環節,已經發展到機器人技術階段。
網絡“黑產”年產值超千億
網絡黑產無處不在。和金融相關的“黑產”滲透于支付環節,比如銀行卡盜刷;借貸環節,比如冒用身份信息騙貸、辦信用卡、養卡、提額套現;消費環節,比如惡意“羊毛黨”等。
對依靠大數法則發放小額分散貸款的互金平臺而言,網絡黑產幾乎是他們的天敵。對此類數據進行研究追蹤的Talking Data首席金融行業專家鮑忠鐵稱,大多數互金平臺上70%的借貸損失,根源是詐騙;這其中,70%是有組織的團伙詐騙。
鮑忠鐵給出了一組數據:目前國內網絡“黑產”的直接從業者超過40萬人;若計入網絡“黑產”輔助性質的上下游人員,從業者超過160萬人;“黑產”可利用的因倒賣、遺失等原因而游離在市場上的身份證,約1000萬張;“三件套”、“四件套”(身份證、手機卡、銀行卡、網銀盾)市場倒賣報價,500元到1200元不等;“黑產”在2016年造成的銀行卡欺詐同比增長率約40%;網絡“黑產”年產值約1100億元。
上述年產值數據,也可被阿里巴巴集團安全部副總裁杜躍進的估算驗證。杜躍進表示,中國現在網絡黑灰產業一年的產值千億,而做網絡安全的全部產值不到300億。
一名反欺詐相關從業人員稱,部分“黑產”從業者利用大數據的能力甚至超過一些知名互聯網企業,他們能夠精準地獲取數據,進行精確詐騙。
更有甚者,“黑產”還會開培訓班,在網上招募學員,比如為信用卡提額套現發展下線,還打出“包教包會、教不會下期免費再學”的旗號。


反欺詐升級戰
哪里有“黑產”,哪里就有反欺詐。在移動行為數據方面進行的反欺詐,策略已經升級。
鮑忠鐵舉了一些例子。比如,通過移動設備辨別申請人的工作和居住地址:一個地址或者附近發生的大量申請,是可疑的;一臺申請設備從來不移動是可疑的。
又比如,可通過填寫信息來辨識“中介”:多個申請人填寫的家庭電話是同一個,居住地址填寫假的小區、或是不同城市申請人填寫同一個小區名,是可疑的。
再比如,機卡歷史數據出現異常,手機SIM卡更換頻率過高、機卡多次分離多次重合、申請前機卡出現變化、又或是諸如“20多歲的年輕申請人卻使用了舊的OS、非常老款的手機型號”等異常現象,都值得引起警惕。
下圖是一個基于網絡源與設備指紋的“羊毛黨”行為異常識別規則體系。圖片中三種顏色的圓點分別代表移動設備、APP、賬號。在技術的輔助下,我們能夠明顯看到異常現象:比如一個手機裝了很多個同類APP、一個APP上又登陸了十幾二十個賬號。“黑產”異常現象已被監控。
此外,電信網絡實名制的推行對“黑產”產業鏈中的相關環節是一次重大打擊。從金融機構的技術升級實踐來看,“人臉識別”也是一項對反欺詐行之有效的技術運用。第一財經記者早前從平安普惠相關管理層人士處獲悉,該機構率先在2015年4月于風控環節中增加貸款申請人的“人臉識別”后,無抵押個貸逾期率顯著降低,改善率在70%以上。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