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美體育萬泉河店傳來關店消息,這距離國美體育上一家店鋪——財滿街店的關閉不到4個月。這意味著,計劃在戶外體育領域再造一個“國美”的國美體育宣布“退賽”。
國美體育昨天在發給《第一財經日報》的回復中稱,此次主動關店是國美體育考慮到目前的業務模式無法達成預期發展目標,經過深思熟慮之后的戰略調整,調整方向是大力發展網絡銷售平臺,在經營品類上也會做相應的延展和創新。
兩家店全被關閉
在國美體育萬泉河店外,印有“國美體育”四個大字的廣告牌格外顯眼,賣場的玻璃門上貼著“閉店盤點,暫停營業”的通知。透過半閉的賣場大門,記者看到賣場內貨架已經基本搬空,不少員工正在做最后的清盤工作。
“是在1月5日接到關店的通知。”一位國美體育員工告訴記者,并稱國美體育總裁劉冰洋很快就到店鋪與員工溝通相關事宜。
國美方面稱,體育業務模式調整的各項工作目前正在推進中,對于此次調整所涉及的消費者、合作伙伴、企業員工等方面做了詳盡的安排。一位國美集團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員工不一定全部清退,或將分流到部分國美家電賣場。
國美體育由鵬潤投資與北京國美在2009年11月合資成立,法人為黃秀虹,并于2010年5月和10月在北京先后成立兩家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的賣場。
去年1月18日,國美體育在北京召開發布會,黃秀虹宣布,“國美體育計劃2011年底前在北京新開27家實體店,全年銷售目標10億元,5年內門店數量超過百家,實現營業額過100億元。”
不過,擁有豐富零售經驗的國美集團低估了進軍體育業務市場的難度。去年年中,國美體育總經理李巖以及體育品牌總監張黎等管理層相繼離職。此后,國美體育空降數名高管,開始謀求轉型。
核心優勢不明顯
一位國美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體育市場的前景依然被看好,也許是經營模式出了問題。國美體育的做法接近法國的運動用品連鎖超市迪卡儂,但迪卡儂主要銷售的都是自有品牌,而國美體育則是和體育品牌商、經銷商打交道。
市場觀察人士馬崗則把國美體育進軍體育用品零售業比作“逆風起航”,其選址借鑒歐洲零售業,城郊交通便利,以面積較大的賣場經營和豐富的SKU(品項)與普通的體育賣場區別開來。但問題在于,國美屬于體育行業后來者,切入時機有點晚了,全國性的渠道商如寶勝的勝道運動城,百麗的滔博運動城等已經成型,再加上選址偏僻導致客流量少,而且沒有形成有特色的核心優勢。
“隔行如隔山。”馬崗表示,從渠道上看,與家電業以電器城為主、專賣店為輔的銷售模式相反,國內體育用品銷售以品牌廠商和加盟商自建的專賣店為主,約占市場份額的60%~70%,而商場、大賣場的銷售僅占30%~40%。經過多年的市場培養,消費者更傾向于在品牌專賣店選擇體育用品。加之國美體育的影響力遠不如其在家電業那么顯赫,如何改變舊模式的桎梏,如何拿到更低的進貨價,贏得廠商的信任和支持都遇到不小的挑戰。
這種說法得到了一位國際戶外品牌企業市場經理的認同。他向記者表示,該公司一直沒有與國美體育合作,一個重要的考慮是,國美在3C渠道上比較強勢,但是體育用品行業,品牌商和大型經銷商的控制力更強,并沒有看出國美體育有太大的影響力。
另一位曾與國美體育有過合作的企業負責人認為,國美體育一直在照搬歐洲體育大賣場的理論模式,少了國美電器在創業時那種“做得成要干、不成也得干”的闖勁。他認為,國美體育如果想真的走出被動的局面,必須發揮“土狼”精神,“國美體育大賣場并不一定就是錯的,只是難度太大,要做的事太多,團隊看不到短期希望而已。”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