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觀察】
作為抗擊新冠疫情的“精兵”,云計算屢屢刷新“中國速度”,它能讓在線新經濟與新興行業發展如虎添翼,也可以是傳統行業提升轉型的平臺良機。疫情加速了各行各業觸網上云進程,如何讓以云計算為基礎的云經濟、云產業,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線戰場”上轉化為新動能?這是思考,也是“云基建”企業的機會。
——第一財經廣播記者 王俊稷

云軸科技出品的云服務平臺
“降低企業上云門檻、讓每一家企業都擁有自己的云”,這是上海云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聯合創始人兼COO尤永康和他同事們,對未來身邊信息科技生活的暢想。
作為一家在年初抗疫階段做出可圈可點“火線貢獻”的國產云計算公司聯合創始人,尤永康知道,緊跟國家戰略、深耕核心產品、放眼國際市場, 是為企業打開最大發展空間的三把鑰匙——而“后疫情時期”,如何一步一個腳印走踏實 ,是企業行穩致遠的關鍵。
這個周末,尤永康和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企業管理系系主任藺楠、海通證券上海首席投顧 瞿時尹,一同來到由同學情懷公司支持、第一財經廣播與上海財經大學創業和投資校友會聯合推出的《財智講堂》節目錄制現場,三個人坐在一起,為那些開放的答案“排列優先級”。

節目現場的討論非常熱烈
“在疫情中出力”
針對市場所需進行拳頭產品的自主開源研發,是一家高新企業是否能在短時間內躋身行業種子梯隊最寶貴的核心能力。雖然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9月的年輕企業,云軸科技卻已經擁有不少自研自產的“硬通貨”——比如ZStack私有云/混合云、ZStack Mini邊緣計算一體機、ZStack CMP多云管理平臺等產品和解決方案,這些產品經過了用戶重重“考驗”,近三年為公司帶來了400%的營收增長率。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盡管疫情爆發初期,云軸科技也如很多企業一般遭遇了許多經營和采購上的不便,但畢竟以互聯網為生,他們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解決方法。
“我們是一家從事ToB軟件業務的公司,為幫助我們的客戶和合作伙伴快速熟悉云計算,疫情爆發以前,我們經常會在全國各地開設為期一天的云計算‘初級培訓課程’,實際上我們也早有把它搬到線上進行的想法。”尤永康說,“疫情期間,我們快速錄制了十幾門在線課程,輔以在線考試和在線實驗環節,并免費對外開放,一下子就吸引了全國超過5000名專業愛好者學習和申請認證。”

尤永康
上海云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聯合創始人兼COO
借著這股子更新之力,全新的“線上初級培訓”成了云軸科技日后線下中級培訓的“必修課程”,疏解了一大部分疫情帶給公司的困擾。將心比心,尤永康和同事們也關注起了疫情的發展——他們覺得,以他們的專業優勢和能力,關鍵時刻,“一定幫得上更多的人”。
考驗說來就來。
“年初三的時候,接到了一份來自合作伙伴的緊急通知:河南鄭州要新建一所類似‘小湯山’制式的醫院,但迫于時間,醫院無法按常規方式采購大量的服務器來部署幾十個醫療信息系統,因此急需我們搭建一套私有云——加速應用落地,同時也要保障后期應用的長期穩定運行。 ”
項目很趕,需按抗疫防疫需求進行全新的規劃和方案設計,那幾天的緊迫情緒尤永康至今難忘。二月份正值疫情高峰,云軸里主動請纓從上海奔赴一線參與項目的專家不少,當時大多數企業都還處于“缺醫少藥”的狀態,大家就把僅有的口罩和防疫物資集中在一起,供奔赴鄭州的同事使用:

“到了項目現場,由于離市區有一定距離,就餐、出行都有不小挑戰,但疫情就是命令,在各方努力下,我們的專家克服了重重困難,僅用9個小時就成功的讓整個系統上線 。”
短短幾個小時就能完成系統搭建的云平臺比起許多動輒需要幾星期才能完工的競品,實打實地為這次的“特殊用戶”們——戰斗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贏得了大量挽救生命的寶貴時間。工程師們收工了,當地醫院順利接收了第一批病人,交接過程有效、平穩也安全。
“雖然云軸并不能直接從事醫療衛生防疫物資的生產,但是我們很高興能作為基建的緊密一環來支撐整個抗疫防疫的重要工作,在這么重要和緊急的時刻,合作伙伴會想到并且推薦我們,也正是因為我們的云平臺具備高度產品化的交付特點。 ”尤永康掩飾不住心中的自豪。

云軸科技的工程師在醫院項目上鏖戰。經相關推薦和篩選,云軸的這套系統入選了2020年上海為小微企業推廣優秀創業項目、傳播創業文化的公益平臺——“海納百創•創潮秀”的“戰疫創業成果展”。
“后疫情時代的機會”
云軸科技聚焦產品化的私有云,目前有五大核心產品:ZStack云平臺,ZStack Mini邊緣計算一體機,ZStack CMP多云管理平臺,ZStack 分布式存儲和ZStack信創云平臺。該五大核心產品可以覆蓋大部分企業的私有云需求,其中ZStack云平臺在國際上非常具有競爭力。
“實際上,在沒有一個海外銷售的情況下,我們的產品已經在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項目落地。比如ZStack Mini邊緣計算一體機,就是利用最新的科技,僅用一臺雙子星服務器就可以實現數據服務和應用的不間斷運行,填補了國內的空白,特別適合現階段所倡導的邊緣計算場景。 ”

談到自家的“拳頭產品”,尤永康很有信心。
尤永康說,現在,他們的固定客戶里既有滴滴、餓了么等來自互聯網行業的公司,也有東方希望、徐工集團等傳統制造業企業,而在教育科研、能源交通、傳媒農牧等更廣闊的應用領域,云軸科技也積極嘗試,主動參與到國家打造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努力之中——近階段,隨著國內防疫防控成果日見成效,云軸科技既已成文的“五年規劃”,也有了更多拓展的可能:
“后疫情時代,國家特別提出了‘新基建’,就是要通過‘加速高科技技術的落地應用’來提升國家的科技實力,并為將來的經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云計算對于新基建來說,就好比傳統基建領域的鋼筋和水泥,做好這些數字鋼筋水泥的供應商,就是我們企業最大的發展機會。 ”
尤永康的觀點,得到了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企業管理系系主任藺楠的認同。
“從后疫情時期各類市場需求來看,上云的趨勢已經非常的明顯,整個市場對云計算的需求也十分旺盛。就云軸科技主打的私有云產品來看,符合金融機構、教育機構、政府部門以及中大型企業的消費升級偏好——私有云的自建高增速在未來是可期的。 ”

藺楠
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企業管理系系主任
藺楠也指出,隨著海量企業自建私有云,“標準化”、“產品化”的私有云在參與市場競爭中優勢會更明顯:
“今年新冠疫情加速了整個社會向云端遷移的過程,很多企業、組織‘觸云’之后,從認知到行為上都發生了改變。以我們自己為例,春季學期各項教學研究活動均采用線上方式,隨著基于云端的教學、研究、社會服務的深入推進,大家對云端生活從最初的適應、現在的熟練使用,再到跟隨出現更多訴求期望,‘要約’更多、更好、更優的解決方案——以此窺一斑見全豹,關于云服務市場,相關企業還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和機會可挖。 ”

“做專業的創業者”
對很多像云軸科技一樣處于發展上升期的高新企業而言,對未來進軍國際市場的信心,來源于在國內市場的穩扎穩打。經歷了行業領域的“優勝劣汰”,疫情時期居家隔離、延遲開工等客觀情況帶來的線上交互需求,也為云服務領跑企業們帶來了更多機會——
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首席投顧瞿時尹告訴大家:隨著BAT等計劃加大云計算資本支出,近幾個月,國內互聯網巨頭均宣布“計劃加大新基建領域資本開支”,因此可以預見,以數據中心、云操作系統等為代表的云計算都將是下階段重點方向。

瞿時尹
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首席投顧
資深市場分析師、媒體評論員
“IaaS領域,不管是硬件提供還是技術服務提供企業都將受益,這次疫情將加速云應用與線上服務的滲透,后續加速趨勢或將維持。”
瞿時尹說,就目前看來,隨著防疫防控需要,特別是在云服務ToB領域,在線協同辦公、視頻會議、區域醫療信息化、互聯網醫療、企業上云都迎來了增量需求 。與其他同類企業的競品相比,類似云軸科技這類以“技術服務”或“項目定制化能力”為特長的企業,大可盡量去爭取私有云市場—— 當然,這是在當前全球范圍內“公有云市場占有率不會出現太多變化”的前提下:
“私有云跟公有云最大的區別在于,資本開支多數由客戶自行承擔,比如政府機關、金融、醫療、教育機構。他們有能力采購架設自己的云端服務器,而云軸科技這類公司只需要根據客戶需求進行項目實施,最終交付使用。”

瞿時尹介紹,如果從市場規模看,公有云未來還是占據市場主要份額,我國2019年公有云市場規模689億元已經超過私有云(645億),預計2023年市場規模將接近4000億元,仍然是一個有長期成長爆發性的行業。
“云軸科技的創始人在領域內深耕多年,創業企業擁有核心的自主知識產權,公司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雙軟企業認定,積極參與創新創業大賽,并且根據企業自身特點承擔CSR(企業社會責任),在早期階段就能夠充分認知并獲取到政府各項支持政策的重要性,為后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風險投資有較為理性的認知。”
談到“專業”方面,藺楠教授也強調說:年輕的創業型高科技公司,始終要“不忘初心”,記住“要做一個專業的創業者”——

“專業創業者一般在技術厚度上有積累,創造的產品在市場上有較高的技術壁壘不易被他人模仿和抄襲,對企業成長階段資源配置有較好的認知和實踐。云軸科技在初創階段,成功引入‘阿里’和‘深創投’等知名風險資本,為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更重要的是聲譽、信息、市場等,特別是作為一家創業企業能夠參與到國家、行業相關標準的制定工作中,特別難能可貴。 ”
藺楠指出,對于創業企業來講,各級政府這些年都陸續出臺了大量針對芯片、云計算、AI等領域的創新創業扶持政策,像云軸科技這樣公司的產出在市場上是具備較好“性價比”的產品,兩相對照,前景可期:
“建議‘云軸’們要關注政府政策,不僅增加了企業的可見度,聲譽度,更有利于企業成長加速度的提升,在激烈的競爭中凸顯競爭優勢。而隨著‘國潮’風起,政府、國企在相關采購活動中如果能夠把更多關注點轉向此類創業企業產品,將是能夠促進彼此雙贏的行為。”

第一財經廣播朋友圈再添一枚高科技朋友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