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稱“三年已過,八項規定改變中國”,在本屆政府領導之下,中國正在以“顯規則”彰顯社會正氣。
不為人知的是,另一塊戰場上,“人人可編輯”的百度百科也充分發揮了“輿論監督”作用,在求真相、建權威的路上,讓億萬用戶化身“朝陽群眾”,并將事實及時呈現于互聯網之上,從而帶來一股符合中國趨勢、弘揚時代主旋律的網絡清風。
互聯網需要“輿論監督”正氣
習大大曾說“互聯網不能成為法外之地”,已經明確為業界闡明了應該努力的方向。從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明確感受到,這幾年由于各項措施得當,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道路上我們已經走的越來越順,百姓的腰桿子能夠挺的起來。
在互聯網上,同樣的情況也在發生,除了與中國社會的共同進步有關,在產品模式上的變化也是關鍵之一。互聯網發展初期,主要是媒體創造內容,這就給了很多人幕后操控的空間。而在近幾年,用戶創造內容已經超越媒體內容,讓網絡內容更加豐富的同時,也讓丑陋無所遁形,任何人都不再具有掌控所有輿論的權力。
人們討論霧霾、同時也關注明星八卦,曾經的超級偶像在做錯事后同樣會在一夜之間形象崩塌、遭遇萬民調侃。雖然很多人會不適應,但這不正是“輿論監督”的結果嗎,人們需要檢視自己的行為,在對待工作和生活時有所敬畏,全社會的正氣也就此升騰。
何為百度百科“人人可編輯”
現在人們已經習慣于在聽說一個人、一家機構、一件新鮮事物后,從百度百科中查找最權威可靠的信息。而我們要知道的是,帶來權威內容結果的,正是“人人可編輯”的模式設定,在億萬網友的輿論監督之下讓我們能夠看到被無數次糾偏后的客觀結果。
百度百科提供的是平臺基礎,是中立一方。而作為一款“人人可編輯”的平臺,網友在內容建設中一直是主角,但是鑒于網友的范圍過大,單一網民所代表的群體、掌握的信息都可能有所局限,也不能掌握全部的話語權。
與社交媒體的“自由化發言”不同,百度百科的“人人可編輯”具有一定的門檻,既讓用戶可以進入后臺編輯、但同時又需要用戶提供來源出處,這就在保證內容渠道的開放性基礎上增加了權威性保障。
知識爆炸,“人人可編輯”帶來更權威內容
在正社會風氣的道路上,傳統的“輿論監督”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掌握話語權的人可能會有一定的知識盲區,在做出評判時難免會不太專業。但在互聯網時代,“人人可編輯”的百度百科卻可以盡可能的規避這一問題。知識爆炸的年代里,細分領域的知識英雄分散在各處,而百度百科將其重新聚合起來,呈現權威內容。
主要措施有三點,第一是保證信息來源可靠,有圖有真相,只有在有可靠信息來源的基礎上,百度百科才能夠通過并顯示。第二是內容真實,客觀包容,敢于呈現爭議觀點,將事實內容全盤呈現。第三是開放合作,“人人可編輯”之外,還與包括國家衛計委等眾多權威機構合作,將更多人納入到知識貢獻者的行列中來。
需要正視的一點,百度百科并不只提供那些已經被收錄進圖書館的知識,還有很多當前正在發生的時效性內容,書寫當前“史記”。“人人可編輯”帶來更權威內容,這也正是百度百科成為全球中文互聯網最大百科平臺的關鍵,沒有任何人能夠全部掌控,嚴守規則以事實說話,真相便浮出百科詞條。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