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4日消息,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隨著投資市場對蘋果和三星即將推出下一代具有變革意義的新手機的預期日益高漲,亞洲的手機供應鏈廠商也開始加大馬力,啟動新一輪緊鑼密鼓的生產。
從玻璃面板到聲學元件,乃至拾取-放置工具——將微小配件安置到手機主板上的工業小鑷子——這些零部件和工具的供應商都已經加入到了這一輪的生產狂潮。
考慮到iPhone銷量下滑和三星受到Galaxy Note 7s爆炸事件重創的事實,匯豐銀行的分析師史蒂芬·佩拉約(Steven Pelayo)表示:“對中國的制造商來說,去年他們也被殃及得不輕。但三星和蘋果在今年必將強勢歸來。”
這一預見有望在其強勢的手機售價上得到印證——在iPhone誕生十周年之際,下一代iPhone手機的售價或將高達1000美元(約合人民幣6917元)——除此之外,其顯示屏也將換用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屏幕,這種新屏幕具有比主流液晶顯示屏更高的分別率和更好的色彩表現能力,并能讓iPhone屏幕邊緣彎曲得更為圓滑。
與此同時,蘋果CEO蒂姆·庫克此前也曾暗示,預期能在下一代iPhone手機上看到現實增強元件。高盛分析師在上月發布的報告中也表示:“一個強勁的現實增強功能組件的舞臺已經搭好了,我們相信它將讓10周年版iPhone發生質的飛躍。”
然而,雖然高預期刺激了蘋果公司股價的回升,并讓它的粉絲們興奮難耐,但對于供應鏈是否能在九月份iPhone新機發布前被充分調動起來的擔憂,也開始涌現了出來。
在對iPhone新機的所有預期中,最受關注的其實是OLED顯示屏,蘋果很有可能會在預期發布的三款新iPhone手機中,讓其中至少一款新機采用這種新型屏幕。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的數據,在去年售出的所有智能手機中,已經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手機已經率先采用了這種OLED屏幕。
鑒于OLED屏幕具有更高清晰度,更低能耗,更快響應視頻、游戲和虛擬現實應用等等諸多優勢,三星已經在它絕大部分的智能手機和平面電腦產品中,采用了這種新型顯示屏。
據IHS Markit透露,三星之所以能做到最早采用OLED屏幕這種新技術,離不開它貨源充足的這一大優勢:三星集團下屬的三星顯示器公司在2016年第三季度的時候,已經占據了小中型OLED面板96%的市場份額。

IHS Markit的分析師韋恩·林(Wayne Lam)表示,對蘋果來說,它同三星的專利紛爭堅定了它多元化供應商,并擺脫對三星依賴的決心,“而供應鏈也相應地作出了自己的回應。”
即便是長久以來,一直在為液晶顯示技術搖旗吶喊的日本顯示器公司也已經被迫使地不得不改變自己的一貫論調。在2016年年末的時候,有日本政府支持的一家基金向日本顯示器公司注入了6.4億美元的資金,用以支持后者發展OLED顯示技術。
“為了響應(客戶)的需求,我們將加快對OLED顯示屏的研發,”日本顯示屏公司的CEO Mitsuru Homma在彼時這樣說道。
根據杰富瑞分析師雷克斯·吳(Rex Wu)的分析,OLED領域的另一頭黑馬是中國顯示屏制造商京東方科技。和諸如天馬微電子、維信諾、信利等等中國本土顯示屏公司一樣,京東方科技公司正在“兇猛”地擴大著自己的產能。
然而分析師們也表示,這些中國顯示屏公司在短時間內是很難占據到足夠大的市場份額的,“OLED需要非常多的技術支持,相比那些常見的顯示技術,它的學習曲線也更”,吳分析師這樣說道。
與此同時,對OLED技術的研發也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京東方科技已經向一個OLED項目投入了1.45億美元,根據相關媒體的報道,京東方將在新工廠中投入更多的資金。然而遺憾的是,在今年年底前,我們還是很難看到京東方的OLED產能會什么大幅的提升。除此之外,匯豐銀行的分析師佩拉約還補充表示:“三星牢牢掌控著對生產OLED屏幕至關重要的設備工具的市場。”
在目前就已經劍拔弩張的市場,這一事實更是加劇了供應鏈上的困難。“因為下一代手機變換太大了,所以零部件短缺和產能不足的風險是存在的”,佩拉約這樣說道。然而,另一些持有不同意見的分析師卻認為,這樣的短缺問題只會刺激市場對iPhone下一代產品的需求。
對蘋果那些體量巨大的供應商來說,新一代的iPhone手機將為他們提高加碼提供機會。根據野村證券公布的數據,臺灣的鴻海精密集團,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富士康公司,為每一部iPhone手機提供了價值超過100美元(約合692元人民幣)的零部件,這占據了總物料成本中的45%。

根據野村證券分析師安妮·李的預期,得益于富士康在高端OLED手機供應中的主導地位,今年下半年,手機零部件的綜合平均售價同比上漲將超20%。根據李分析師的估計,這樣一來,就算富士康的市場份額從全的67%下滑到了2017年的64%,它今年在iPhone上的營收仍將增長17%。
對這些熱銷的智能手機來說,其它一些創新也將逐一出現在它們身上,包括隱藏式指紋識別技術——它將讓Home鍵變得多余——人工智能技術也將被更加頻繁地應用到語音識別上。
不是所有的智能手機制造商都會受限于供應鏈。目前,已榮登全球銷量榜第三位的華為手機,正致力于自主生產更多的零部件,并在加緊研發自己的語音識別系統。
華為在深圳已經組建了一個專門研發類似蘋果Siri的中國版語言助手。華為于去年9月在德國柏林發布的Mate 9手機,就擁有類似亞馬遜Alexa語音助手的功能。
在更為底層的設備供應上,在港交所注冊上市的先進技術有限公司(ASM)的股價自今年以來,已經飆漲了近30%。業內預期蘋果或將改造iPhone的電路板,這激增了它對ASM提供的拾取-放置零部件工具的需求。
華為在軟件研發上的一連串舉動,也很好地體現了蘋果同亞洲硬件制造商之間的區別,像三星這樣的眾多亞洲智能手機制造商早早就采用了像雙攝像頭和OLED屏幕這樣更為先進的零配件。
市場情報機構集邦科技的分析師艾薇兒·吳表示:“非iPhone用戶在體驗最新硬件這點上,總會比iPhone用戶快上一步,但蘋果在軟件部分總會做得更好。”
除了這些之外,如果iPhone的充電線被廢除了的話,位于東莞的立訊精密公司將成為最直接的獲益者。
立訊是由富士康的前員工,現如今已成為億萬富翁的王來春創立的。立訊將富士康那套管理體系拿來生產它的聲學和其它手機零部件。
立訊科技是TypeC標準制定的核心成員之一,已經成為無線充電模塊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它提供的無線充電技術主要通過電磁感應和磁共振來給設備充電。根據無線充電聯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提供的數據,立訊科技的無線充電模塊已經被應用到1355款產品上了。
在過去的兩個月里,立訊的股價也已經大幅攀升了近16%,至每股23.18人民幣。立訊科技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到研發當中,相應的,其銷量也取得了穩健的增長,產品也出售至像蘋果、Oppo和Vivo這樣的大企業。

目前,立訊的市值已經達到將近70億美元,并在美國和臺灣設立了研發中心。杰富瑞的分析師雷克斯·吳表示,立訊是蘋果iWatch智能手表獨家的無線充電線圈和模塊的供應商,如果下一代iPhone手機采用無線充電技術的話,這會讓立訊具備了遠超其它競爭對手的優勢。
根據雷克斯的預期,iPhone若采用無線充電技術的話,將推動立訊的營收在今年大漲5%。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