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申俊涵 實習生 翟華镕 北京報道
導讀
以流量驅動為主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領域,是運營數據造假的重災區。
近日,一篇名為《估值175億的馬蜂窩,是一座僵尸和水軍構成的鬼城?》的自媒體文章,讓馬蜂窩陷入了數據造假的輿論漩渦。
該文章引用乎睿數據的報告指出,馬蜂窩的2100萬條點評中,有1800萬條涉嫌抄襲。后續,原文作者再次發文章稱,除了點評板塊,馬蜂窩的游記中也存在注水、洗稿等行為。
對此,馬蜂窩發布聲明稱,公司是旅游平臺而非本地生活服務網站,用戶分享的主要載體為游記、攻略與問答。馬蜂窩的UGC內容數據中,游記和攻略占比78.91%,嗡嗡(旅行故事)占比7.92%,問答占比10.26%。
而點評內容在馬蜂窩整體數據量中僅占比2.91%,涉嫌虛假點評的賬號數量在整體用戶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馬蜂窩已對這部分賬號進行清理。自媒體文章所述的馬蜂窩用戶數量,與事實和第三方機構數據都嚴重不符。同時,馬蜂窩將采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目前事件結果尚未明晰,對這家獨角獸企業新一輪融資造成的影響也不得而知。據了解,馬蜂窩創立至今已經完成4輪融資,主要投資方包括今日資本、啟明創投、高瓴資本、鷗翎資本等,它的最近一輪融資是2017年底完成的1.33億美元D輪融資。
此前有市場消息稱,馬蜂窩從三個月前開始了新一輪的融資。24日,36氪報道稱,馬蜂窩此輪融資已基本敲定,領投方為騰訊,投后估值20億美元。
雖然馬蜂窩事件尚未定論,但創業公司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的數據造假現象其實并不鮮見,這也幾乎成為創投行業無法避開的原罪。置身其中的投資機構,該如何去偽存真?
造假定性不能一概而論
據了解,以流量驅動為主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領域,是運營數據造假的重災區。比如最早在電商行業,很多店家為了提升銷量,會在算法的基礎上通過刷單獲取更靠前的排名。除了基于業務本身的考慮,有些創業者為了達到合作伙伴對業務量的要求,粉飾業績融資,也會選擇刷單。
這種運營數據造假現象在移動互聯網時期更加常見,比如在直播行業發展初期,不少平臺以激勵用戶進行直播為目的,出現了在線人數造假的現象。同時,也有公會為了捧紅主播、激勵用戶打賞消費,而替簽約主播買粉、刷單。
對馬蜂窩所處的在線旅游領域來說,鼓勵用戶UGC內容生產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不少平臺由于自身原創能力有限,不得不通過技術手段抓取來自其他平臺的用戶內容,以增加社區活躍度,從而吸引真實用戶參與其中。
除了運營數據造假,融資數據造假現象在行業中也時常發生。創業者出于提升士氣、震懾對手、吸引人才等方面的考慮,在對外宣傳時會對融資額有所夸大。越是競爭激烈的行業中,夸大融資額的現象也越多,畢竟很多創業者都不愿報出比競爭對手低的數字。
對于創業公司的造假行為該如何定性?多位投資人對記者表示,事情并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創業者出于公關行為的考慮,在公開場合對運營數據和融資數據有所夸大,但給到投資人的數據是真實的,投資人通常也能夠理解。但如果創業公司通過數據造假而獲得額外的融資和虛高的估值,這對投資方是一種傷害,屬于欺詐行為。
“面對第二種情況,有些投資機構會選擇打落牙齒和血吞,咬牙撐過去。有些投資機構會要求撤資甚至進行起訴。”梅花創投創始合伙人吳世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由于創投雙方談投資條款時,通常協議約定是在創業公司提供數據真實可信的基礎之上。所以投資人如果起訴撤資,會有一定的勝訴概率。
多種盡調鑒別數據造假
“馬蜂窩事件我也稍微關注了一下,從目前發出來的一些數據來看,可能對企業不太有利。但我覺得這件事還有很多利益在里邊,所以在塵埃落定之前,我們也做不了更確切的判斷。”吳世春說。
他認為,數據造假可能是部分企業的行為,投資人在盡職調查過程中也有方法去辨別和防范。對整個行業來說,造假現象是不健康的,增加了大家相互信任的成本。對于被投企業,梅花天使鼓勵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創業是一場長跑而不是短跑,企業想走得遠,還是要以誠信為基礎。如果在公司內部鼓勵不正當風氣或者不斷用一個謊言掩蓋另一個謊言,這種方式的成本很高,而且一旦被揭露出來,對企業信用和品牌的殺傷力會很大。”他說。
在盡調過程中,投資人也有多種方式對創業公司的各種數據進行鑒別。戈壁創投合伙人徐晨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不同細分領域的鑒別方法不太一樣。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如果有非正常的流量進入使APP的下載量突然上升,應用的流量曲線和榜單趨勢差別很大,投資人通常就會有所懷疑。
在電商類業務領域,可以從庫存的變化來判斷是否刷單,假訂單并不會消耗庫存。在O2O領域,如果有電話號碼反復出現連續消費,或者突然間訂單量很大,可能是刷單造成的。現在很多創業公司找第三方來刷單,這種專業的服務商更容易辨別出來。
火山石資本創始合伙人章蘇陽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數據造假并非互聯網公司的特例,一些傳統公司中也有這種現象產生。但這種現象并不是主流,投資機構如果認真做盡職調查,也能查出個八九不離十。
“我們有碰到過創業公司在財務傳票方面造假,當時我們是直接找到他的客戶去了解訂單的真實性。”他說。找產業鏈條上下游的公司核實對應,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盡調方式。
“數據造假現象在后面輪次的投資中,遇到的概率會更多。我們主要投最早期天使輪的項目,那個階段的創業公司通常沒有數據團隊,更談不上數據造假。”吳世春說。在早期投資中,梅花天使更多是通過人脈關系,對創始人進行盡調。